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市農機局圓滿完成國企改制工作目標啟示錄
2006-04-12 10:40:4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薛秀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2日電 衰與興竟然可以離得如此之近!

  從連續幾個月沒活乾、沒工資,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滿院荒草發呆,到企業10年間首次盈利,每個人的收入比過去一下子增長30%;從業務萎縮、債務纏身,到輕裝上陣,修繕舊車間、改造辦公樓、闢建綜合大市場,市農業機械修配二廠和市農機總公司這兩戶企業的職工們經歷這一切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目睹這場改制的市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改制過程矛盾交織、幾度陷入僵局,主管單位市農機局在推進改制過程中的態度、思路和措施,足以給作為出資人代表的政府主管部門,以及正在全市范圍進行的國企改革以啟迪。

  謀劃改制,立足於行業振興

  2004年6月底,納入當年全市50戶必改企業之列的市農機局下屬市農機二廠和市農機總公司正式啟動改制。

  對這兩戶企業來說,『必改』二字意味深刻。市農機二廠從1999年起,經營形勢就一天不如一天,車間幾度停產,工人一次次放假,最困難時1分錢流動資金都沒有,暖氣凍裂,電閘被拉。而銷售企業市農機總公司到2004年已累計虧損1200萬元,經營范圍從農機及配件、農用汽車、工程機械,萎縮到只剩農機一小塊,年營業額從上億元下滑至4000多萬元。不改制,誰都沒有出路。

  『改制時,我們兩家都已資不抵債。』說起當時的情景,曾在市農機二廠當了近11年廠長、現任市農業機械推廣總站副站長的於芳告訴記者,當時的市農機二廠,別說是職工安置費用沒有,就連請會計事務所評估的費用也拿不出。

  困難面前,作為出資人的市農機局沒有退步。他們成立了改制領導小組,又多次召開局黨委會專題研究兩戶企業的改制問題。在一次次深入企業搞調查,與市國資委、社保局共同反復研究後,他們將兩戶企業的改制形式確定為『承債式協議轉讓』,即多方選擇投資受讓方,由投資受讓方承接改制企業全部債權債務,負責原企業職工身份轉換並安置職工重新上崗。

  記者在采訪這兩戶企業時發現,市農機局領導在操縱這場改制時,並不是為改制而改制,而是緊緊圍繞『全面恢復和振興哈爾濱市農業機械化事業』的大文章謀劃改制:面對一撥又一撥投資洽談者,他們始終堅持『改制不改向』,明確提出『改制後兩戶企業要繼續掛市農機總公司和市農機二廠的牌子』、『要繼續從事農機具的生產和銷售』、『農機局繼續在思路上、工作上、改革上、服務上予以傾斜和扶持』。

  帶著這『三個繼續』,局主管領導帶隊走出去、請進來,先後同十多家來自生產、工貿、建築等行業的不同所有制、不同經營形式企業進行了接觸、洽談。最後,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即有利於資源整合和農機資產盤活、有利於企業生機和活力的激發、有利於企業的振興和農機事業的發展,他們確定由黑龍江省利源達汽車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受讓市農機總公司,由哈爾濱市平建建築公司受讓市農機二廠。

  解放思想,先『結婚』後『登記』

  春播秋收。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機行業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都有很強的季節性。這也給市農機局剛剛啟動的改制出了一道難題:錯過一季,就錯過一年;丟了一年,就丟了整個市場。

  面對流動資金已枯竭的企業,市農機局采取了『先進駐、辦交接,先啟動、再協商』的超常規運作方式,讓投資方提早進入,啟動生產經營。

  2005年春節沒到,利源達公司便把該由企業自籌的1/3並軌資金55.6萬元打過來了,每月4萬元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全部按月繳納,連同市裡匹配的117萬元並軌資金全部發放到職工手中;市平建建築公司在拿出45.9萬元解決並軌資金、三險金和評估費用的同時,又相繼拿出100萬元購買原材料,拿出100萬元維修擴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抓住春耕前市場機遇,賬面上從沒有過這麼多流動資金的市農機二廠,竟生產銷售出聯合整地機300臺,產量是上一年的1.9倍,一舉實現產值260萬元,創利稅50多萬元,多年虧損的企業終於盈利了。市農機總公司也因爭取到了國內知名品牌『歐曼重型卡車』的經銷權和上海柴油機在省內的獨家代理經營權,使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1.9%。

  這局面,讓過去經常看廠長東挪西借籌集生產資金的市農機二廠職工們欣喜不已。一位老職工告訴記者:『過去因為沒錢,我們眼看著有好產品抓不住好市場、有好市場規模也做不大,真是心急呀。現在我們不愁錢了,就想著多生產一臺就能多賣一臺。』

  如此先『結婚』後『登記』,不僅讓投資方承擔了企業自籌部分的並軌資金,也因生產經營形勢的好轉化解了危機。市農機局又巧妙地突破了以往制約改制的成本瓶頸,清產核資、資產評估、保險並軌、職工安置、掛牌公示、產權交易……涉及兩戶企業改制的19個要件報批程序也很快走完。

  轉換角色,變指導為服務

  兩戶企業改制,市農機局無越級上訪事件發生。說起個中原因,市農機總公司原負責人認為『是主管局把上訪變成了下訪』。

  事實上,市農機二廠和市農機總公司的改制也曾一波三折。當初,班子會、職代會、職工大會……大會小會開過了,文件、政策也傳達了,但職工們仍有諸多不理解,有人甚至當場撕碎文件。面對那千百個疑問、顧慮和擔心,局領導帶領機關乾部換位思考,把過去的蹲蹲點、跑跑腿,變成沈下去,到車間裡與職工們面對面交流,化解矛盾。特別是投資方提前介入、啟動生產後,職工們在改制進行中就看到了改制帶來的實惠,人心很快就順了。據介紹,在整個改制過程中,市農機局領導和工作人員把約談、座談、專訪、約訪、現場協調、家訪都用上了。一位機關乾部將前後過程總結成這樣一個公式:工作的耐心+熱心+誠心=職工群眾的順心+寬心。

  更主要的是,局企業改制領導小組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堅持為職工謀利益、為企業謀發展。談判時,他們在堅持『改制不改向』的同時,要求投資受讓方『決不能將企業職工推向社會,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就業上崗』。據介紹,兩戶企業改制前共有在崗職工82人,除自願離崗、自謀出路的人員外,其餘69人全部被新企業錄用,職工平均工資提高了30%。另外,兩戶企業拖欠職工的639萬元內債和補償金也一次性付清。

  對投資方,市農機局又及時轉換角色,變指導為服務:影響企業發展的矛盾出現了,他們幫助化解;對改制遺留的問題,他們認真研究解決,確保件件有著落。為幫助市農機總公司闢建農機綜合服務大市場,局領導還隨投資方一道去賓縣、阿城、巴彥等(市)縣考察、洽談,使大市場用地很快有了著落,一個集農機銷售、修理、推廣、服務、物流於一體的農機服務網絡即將建設。

  伴隨這兩戶企業生機與活力的再現,市農機局已圓滿地完成了國企改制任務。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