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4日電 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一位年屆70歲的老人,能連續一步跨上兩節樓梯,一路『躍』進他在大慶油田公司三樓的辦公室。
4月19日上午,在王德民就要去北京參加中油集團科技大會的前幾個小時,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一說起怎樣纔能讓大慶油田多采油,王院士立刻來了興致,他活躍的思維仿佛一下子觸摸到了千米以下的沙岩和油層間。
『現在采出的每一滴油,都離不開科技,離不開創新。』
他說,當前,大慶油田的三次采油技術是世界上最領先的。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驅油基地,這是保證大慶油田繼續保持油氣當量4000萬噸以上的技術基礎。而這些主要得益於數十年來油田科技人員從來沒有停止的自主創新。
從1961年他推導出的我國第一套至今已累計使用100萬次的不穩定試井的『松遼法』,到1965年他首次在世界上研制成功並推廣的鋼絲起下的測試儀器;從上世紀70年代他分別研究並推廣了國內首創的偏心配產、偏心注水工藝和『限流法』壓裂工藝,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他組織領導完成的『化學驅』三次采油技術攻關,直至他正在研究的無鹼復合驅油技術。王德民作為大慶油田的科技領軍人物,一直在『創新—成果應用—再創新—再應用』中執著地奔跑著。
『大慶油田的地下結構太復雜了,地質儲量的采收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我們要比國外的同類型油田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多開采出至少5000萬噸的石油。』
他說,大慶油田是很難開采的陸相油田,開采以來,幾乎所有的技術難題都是大慶人自主解決的。要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就要采用新技術,敢為人先、放膽前行,堅持創新精神。搞技術創新不是為了得獎,而是用創新技術解決油田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王德民共主持攻破重大科研項目64項,平均兩年三項,並且這些成果全部在大慶油田的實際生產中得以應用和推廣。
1994年,王德民被評為中國首批工程院院士。
王德民不願意別人對他提到退休這個詞兒。從2000起,他不再擔任大慶油田公司的主要領導,但事實上,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油田的科研崗位,他依然是公司的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每年全油田的技術課題幾乎仍要由他來把關。同時,他也有了更多的時間親自確定科研項目並付諸實施。他退職後的這些年,每年仍然至少有一個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獎勵。
2005年,他主持攻克的『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創造性地將聚合物、鹼、活性劑加上天然氣合而為一,充分利用泡沫上浮頂油和『油流水阻』、『大縫堵小縫鑽』的特點,把油岩上層的油驅走。經現場試驗表明,這項驅油技術,可讓采收率達到70%的世界新高,是目前國際上絕無僅有的創新技術。該技術現已獲得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的發明專利,並榮獲2005年度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
『搞油就是這樣,每當一個課題研究成功,總是有下一個課題在那裡等著你。你會在一個課題成功應用的背後,發現有更多的新課題出現。』
他說,大慶提出創建『百年油田』目標,年油氣當量4000萬噸要穩定到2020年,這對全油田科技人員來說是個巨大挑戰,更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還有一大堆的新課題在前面等著,你說,我能停下來嗎?』王院士的語氣年輕而又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