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赫哲漁村變小城
2006-05-20 07:28:4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0日電 在距同江市區30公裡的街津口赫哲族村,有一處面積300多平方米的民居,門上掛著『漁獵人家』招牌,主人尤星今年52歲,他以赫哲人慣有的熱情接待了記者的來訪。

  尤星的『漁獵人家』實際上是集吃、住、旅游購物於一體。除了幾間供自家人和游客住的臥室外,還有廚房、餐廳和手工藝品陳列室。

  赫哲文化變產業

  尤星向記者介紹:他的家族世代在這裡居住,父親是赫哲族民間藝術家,去年剛過世。當年郭頌創作《烏蘇裡船歌》時,就曾來家裡住過。妻子王淑范比自己小一歲,是漢族,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如今,兩個兒子都是街津口中心學校的教師,而且都已經結婚,女兒今年19歲,初中畢業後,在家和他學做樺樹皮畫和魚皮畫等工藝品。

  在尤星家的工藝品陳列室,記者看到,這裡擺放著尤星自己做的工藝品,有表現赫哲人坐在狗拉爬犁上狩獵捕魚情景的樺樹皮畫,有身著民族服裝的赫哲少女圖案的魚皮畫,也有展現宗教、婚俗、飲食等赫哲文化的木雕、魚骨畫和魚皮服飾等。據尤星說,他從小愛好美術,又父輩學過傳統手工藝品制作,他的這些作品很受游客的歡迎,一幅樺樹皮畫可以賣幾百元,一件魚皮衣少則幾千元,多的達到上萬元。今年,他還准備開發魚皮皮帶、錢包、名片盒等新品種。現在,在赫哲族聚居的街津口赫哲族鄉,赫哲傳統工藝品制作已經成為迅速崛起的產業,這些民族工藝品有的飄洋過海,打入了國際市場。

  尤星17歲時開始在黑龍江裡打魚,他捕到的最大的黃魚有300多公斤重。從1995年開始,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街津口赫哲族人開始走下漁船,實施轉產。漁民在八岔島、哈魚島開闢耕地3萬多畝,每年收獲糧食8千噸。辦起了鱘鰉魚養殖場、蜜蜂養殖場,搞起了木耳人工培育,由單一的漁業經濟向農、牧、副、林各業全面發展。幾年來,同江市先後投資近700萬元,建成了三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標准化小區,赫哲族人陸續搬進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電話、有線電視入、自來水入戶率均達到100%。此外還修建了2熏300延長米的硬化街道路面,安裝了路燈,鋪設了排水槽,修建了沿江廣場,赫鄉已經變成了一座整潔、美麗、富有現代氣息的小城鎮。

  尤星感慨地說,現在家家都富了,過上好日子,打漁船變成游船,野獸出沒的大山林也變成了休閑娛樂的森林公園,『赫哲人撒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的畫面看不到了,總覺得有點遺憾。

  赫哲飯菜滿桌香

  到了吃飯時間,尤星一家人像變魔術一樣,一下子弄了一桌子赫哲族特色飯菜。有用土豆絲、菠菜、香菜、辣椒和生魚拌在一起的『剎生魚』,有在木頭上烤成八成熟的魚切好後拌入姜和醋的『塔布拉哈』,還有漢族人稱為魚松的『塔斯和恩』等等。席間尤星頻頻舉杯,由於發自內心的興奮,本來就有些發紅的面頰顯得更加紅潤光澤。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