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5日電 同為秋林,命運各異。興,還是衰,究竟是什麼力量在左右著企業的命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使用『秋林』這塊金字招牌,打造核心競爭力。用好了,『秋林』招牌足金足赤;用不好,『秋林』就會褪色為一塊普通木板,到頭來充其量只能證明自己是一個商界的『沒落貴族』。
用得好,『秋林』招牌熠熠生輝
不論是『大列巴』的長期一枝獨秀,還是秋林『裡道斯』的全面復興,都可以得出一條結論:老品牌不能丟,反而應該深入發掘。
『大列巴』長期不賺錢,但仍然堅持生產,那麼,秋林食品廠『賠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正是秋林『大列巴』的長期存在,造就了非凡的品牌影響力,也構成了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成份。由這個品牌延伸出去,帶動其他能夠帶來利潤的產品,成為秋林食品廠的利潤增長點。
秋林食品廠廠長侯勇笑言:『秋林牌子好,起碼新產品不用打廣告。』在『不用打廣告』的背後,就是品牌的力量所在,它帶來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效益,更能給企業一個未來。同樣,『裡道斯』『重出江湖』保持了原汁原味,名稱也沒有改變,並由此帶動的其他產品使企業獲利頗豐。
用不好,『秋林』招牌黯然失色
吳鳳龍今年78歲了,在秋林公司乾了30年。他原是秋林服裝廠的老師傅,當年能夠穿上秋林老師傅做的西裝,是極體面的事。吳鳳龍回憶,當年他們主要服務對象是支援我國建設的外國專家們,也為從事外事活動的人做一些活兒。按工資算,當時他是秋林的工人,工資是76元;弟弟雖然是南開大學畢業,但工資也只有62元。然而,時過境遷,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秋林師傅們的優勢就不在了。
同樣,就『道裡秋林』而言,在向市場經濟轉軌時,秋林的招牌抵得了一時抵不了一世。『道裡秋林』並非不思進取,1995年,為了與新建的中央商城與綿繡商城競爭,道裡秋林貸款重建店面。然而,店面雖然改成了適合現代商業的模式,但並不能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全部,體制、經營策略不變,『隨大流』似地盲目擴大店面、改格局,在自己的短項上與對手相爭,最終使『道裡秋林』的店面重建反成了它的『滑鐵盧』。
丟不得,『秋林』招牌歷久猶香
毫無疑問,品牌屬於無形資產,但無形源於有形。那麼『秋林』無形資產的具體內涵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高貴的定位、出色的品質、良好的信譽』,這就是『秋林』的文脈,也是『秋林』的核心競爭力。
深入剖析秋林公司的幾家企業,我們就會發現,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秋林食品廠和秋林糖果廠運轉良好,恰恰是抓住了品牌,在繼承的同時又發揚光大。而服裝廠和國際商城則在固守和盲目應對中逐漸喪失競爭力。那麼,核心競爭力從何而來?就秋林這樣的百年老企來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楊文超認為,沒有對秋林公司歷史文脈的發掘和繼承,引入全新的經營模式,效果未必理想。在他看來,溫州模式主導秋林公司,不僅沒有對秋林文脈的繼承,更談不上發揚。如果與長年積累下的文化血脈斷然割裂,那麼,『秋林』的品牌就不復存在,『秋林』的核心競爭力就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