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7日電 六月,稻苗生根,柳絮飛揚。春耕過後的第一個農閑到了。可是若大個上集鎮諾敏河村怎麼不見農閑的村民?
走進綠蔭掩映的諾敏河村委會辦公室,村支書王永國告訴記者:諾敏河村人農閑不閑,都在外邊忙著搞勞務,掙外快呢。
諾敏河村8個村民組,100912畝地,900多勞動力。其中常年在外異地開發的460人,勞動力內部轉移的200多人,季節性打工的80多人。內轉外輸的人口佔了全村勞動力總數的2/3強。
勞務經濟有帳可算,有利可圖。為了把勞務經濟作大作強,村班子多方考察,幾經論證,最後在青島和北京兩大城市建立了勞務輸出基地。而且由村乾部帶頭出勞務,以身示范。村委會助理,一元錢村乾部唐永學領著七八個人在青島搞裝璜,做出了規模,做出了品牌。看著他們每年揣回3萬多元嘎嘎響的票子,村裡40多個有著木工技術的人,也都赴奔老唐上大連搞裝璜去了。村民趙鳳琴心滿意足地告訴記者:老伴在大連搞裝璜,兒子媳婦留在家裡種地,哪年都能收入3、4萬元。眼下兒子兒媳又趁種完地的空檔到三江插秧掙外塊去了。
正說著,村支書王永國的手機響了。原來是諾敏河村設在北京的勞務基地負責人鄧廣財向王永國反潰用工信息。鄧廣財是諾敏河村第一批"下海"的"打魚人"。憑著靈活的頭腦和吃苦精神,在北京以糧食經營、大米批發、小商品零售發跡,如今已成為年經銷大米800多噸,創利10多元的農民工致富領路人。在他的帶動下,已有40多人在京出勞務。
孫國輝家是村裡有名的富裕戶,也是村裡有名的"短工王"。他靠著瓦工的底子,帶著七八個人組成了一個建築隊,農閑時就到處給人蓋房子、施工搞建築、打零工,一年也能收入5000來元。今年的第一個農閑他和愛人杜英帶著10多個人跑到三江插秧去了,據說20天下來,又能多2000多元的收入。
年輕小伙子到外打工掙外塊,大爺大媽們也不示弱。今年56歲的詹鳳琴,去年春天到慶安柳河農場打短工,春插秧、夏鏟地、秋打場,一年下來也掙回來5000多元。看來這打工掙錢不分老少。
據王永國介紹,諾敏河村的勞務經濟拉動人均增收將近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