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3日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暑期裡,有不少家長領著孩子到哈醫大一院心理科門診諮詢,其中的一些個案,對於家長如何教育孩子頗有啟示意義。
『高壓政策』導致母子反目
哈醫大一院心理科門診的安鋼輝教授接待過這樣一個小患者,孩子白白淨淨,說話溫文爾雅,可是一說學習,馬上暴怒異常。據孩子母親講,這個孩子從小非常聽話,為了讓孩子長大後出人頭地,父母恨不得讓他24小時學習。上初中後,孩子早晨6點30分到校,母親規定,孩子5點起床,學習一個小時英語。晚上孩子8點到家,還要按照母親的課程完成家庭作業,有時要學習到午夜。終於,父母發現這個孩子易怒、發脾氣,突然有一天,孩子向父母宣布:我堅決不學習了。父母想了很多辦法,但是都沒有效果。安鋼輝教授說,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壓引起的厭學。面對專家的諮詢,孩子坦言:學習這麼痛苦,我學習究竟為了什麼?甚至對生存本身都產生了懷疑。
某重點中學的一個女孩也得了厭學癥,起因緣於媽媽的疾病。這個媽媽是個過於慈愛的母親,得了乳腺癌之後,懷疑自己不久於人世,所以備加嚴厲地管教孩子。她的初衷是自己去世後,孩子能夠很好的生存。孩子有一點疏忽,馬上遭到特別嚴厲的語言刺激。終於,孩子已經不能到學校讀書了,只要聽說上學,孩子馬上渾身不舒服,表現出病態。原來特別依戀母親的孩子,現在對母親非常『恨』。
據安鋼輝教授介紹,暑期接受諮詢的孩子,以厭學癥居多。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突然暴躁不安,一說學習就暴跳如雷,對父母的痛哭流涕置若罔聞。這是抑郁癥的一種表現,根源在過於嚴厲的父母身上。安教授提出這樣一個疑問:誰相信一個人會愛上自己的管教?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什麼總要扮演管教的角色呢?她告戒這樣的父母,不要做管教,不要把孩子當成學習的機器。
孩子心理失常根源在於家長
目前,社會上單親家庭很多,很多孩子跟母親生活。單親家庭的孩子特別敏感,家長引導不當,很容易讓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安鋼輝教授說,接受心理諮詢的孩子,單親家庭佔很大比重。
有一個初一男孩,父母離異後跟著母親生活,覺得在婚姻上吃虧的母親對孩子說,男人沒有好人,只有自己能幫自己。這個母親把一切都放到了孩子身上,離異10年再沒有談男朋友,怕遇上不好的人女兒吃虧。為了孩子,她一天到晚的陪讀,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她,和女兒一起學習高中課程,孩子的各科作業,她自己都作一遍。孩子在學習中稍有走神,馬上就是一頓打。孩子馬上面臨高考,卻突然開始厭學,由於母親的灌輸,這個孩子不再相信任何人。媽媽不吃不喝的苦行生活,在她眼裡很可笑。母親為她不再嫁,在孩子那裡是不敢面對現實。心理醫生與媽媽談話很熱情,孩子馬上認為他們是一伙的,連醫生也不再信任。
取得孩子信任後,孩子告訴安教授,有時候自己很想好好學習,可是媽媽過來告訴她先寫英語、再作數學,她馬上放下書本,一點學習的情緒都沒有了。潛意識裡,用不學習折磨母親,已經成了她對抗母親的手段。
有一個高知家庭的孩子,也因為厭學到醫院接受心理諮詢。據孩子母親講,他們夫妻都是高學歷,從事研究工作,可是孩子從小卻迷上了長跑。孩子說,只有在運動場上纔特別興奮,覺得有尊嚴,有成就感,達到了不吃不喝也要跑步的地步。教練說,這個孩子有跑步的天分,長跑可能出好成績,對他也格外關照。初中一二年級,父母比較比較支持,到了初三,家長覺得孩子跑步影響學習了,堅決制止孩子再去跑步。孩子嘗試著妥協,正常課還照常去上,每天最後兩節自習課自己去跑步,但這個妥協辦法也被母親拒絕了。
孩子說,每天坐在教室裡,想象著運動場上的場面,抓心撓肝的,一點書也看不下去。不跑步了,孩子的學習非但沒有象父母想像的那樣突飛猛進,反而滑落下來,最後到了看見課本就反胃的地步,只好接受心理醫生指導。
安教授說,孩子不是父母的玩具,不可能完全接受父母的意志。父母在設計孩子未來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天分與願望。有的孩子天分就是一個廚師、一個美發師,如果硬讓他們學習高深的文化知識,可能夭折一個天纔的廚師、美發師,多了一個為找工作發愁的庸纔。
心理醫生為父母開處方
安教授說,來醫院諮詢的孩子,其心理問題很多都是由苛責的父母造成的,即使鼓勵孩子,也帶有成人的虛偽與功利,被孩子識破後,成為孩子蔑視的一種行為。比如,表揚孩子作業做得好,孩子馬上反問:還讓我做啥?直接說。家長馬上說:再做點數學……孩子對這種虛偽的表揚非常反感。安教授說,孩子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多,病根在父母身上。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一種教育方式,會出現好的結果。安教授給那些看孩子滿身毛病的人出了一個處方:每天在孩子身上發現20個優點。一個母親當場就說,他哪有那麼多優點?因為是處方,這個母親咬著牙當作業完成。她發現,孩子很整潔、很善良、很樂觀、很團結、很誠實、很勇敢……一周之後,她對醫生說,看來我的孩子真的有很多優點。
這個處方也開給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要指責,每天發現孩子一個優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