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好方法遭遇推廣難題 根治鹽鹼化有待機制再創新
2006-09-08 16:52:4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賈紅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8日電 『黑龍江省治鹼改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在多年的治理過程中,科技人員創造、發明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新方法,但是,受到了自然條件、資金、觀念、體制等多方面問題困擾。過去,我們對於鹽鹼化土壤的改造速度始終趕不上其發展速度。直到近幾年,由於實施了草原承包、休禁牧等積極政策,人工治理面積纔與土壤的鹽鹼化發展進度勉強持平。因此,真正根治土地鹽鹼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日,多年傾情於草原鹽鹼化治理的省草原飼料中心試驗站研究員張鵬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道出了他的感受。

  雙重因素導致松嫩平原鹽鹼化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黑龍江省鹽鹼化土壤的總面積為1769萬畝,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那麼導致松嫩平原發生大面積鹽鹼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張鵬詠認為,客觀條件的影響和人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索取是造成松嫩平原鹽鹼化的兩大主要因素。由於松嫩平原閉流區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多年來氣候乾旱的影響,當土壤中的水分被蒸發後,剩餘的鹽就在土壤表層逐步積累並危害植物生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地表植被再被人為破壞,土地的鹽鹼化就會隨之發生。同時近年來,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畜牧業迅猛發展也使當地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統計表明,目前西部地區的牛羊存欄總數已經超過草原可承載能力的3.9倍。

  張鵬詠告訴記者,黑龍江省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鹽鹼化土壤進行大面積治理,每年的治理面積都達到上百萬畝,但是,在1996年以前,全省每年新發生的鹽鹼化土壤面積都要超過治理面積。土地的鹽鹼化一直處於繼續擴展的態勢。直到1996年,黑龍江省出臺草原承包政策,近兩年,安達等主要牧區先後還實施了草原輪牧、休禁牧等有利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措施,目前,黑龍江省每年鹽鹼化土壤的新發生面積與治理面積基本持平。

  新技術行之有效但推廣遇阻

  在二十多年來的治鹼改草過程中,科技人員發明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除了在安達、青岡、肇東等地試驗並取得成功的振動深松集成技術外,由省草原飼料中心試驗站研發的《松嫩草地綜合治理項目》和《黑龍江省高產高蛋白高抗性苜蓿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等技術還先後在2002年和2005年獲得省長特別貢獻獎。

  可以說,這些新技術在治鹼改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他們的推廣卻並非一帆風順。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治鹼改草工作的投資主體依然是政府部門,資金不足成為制約該項工作的瓶頸。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松嫩地區鹽鹼草地治理現場會上,省農業開發辦今年初步安排資金1400萬元,用於對9萬畝鹽鹼地改草工作。顯然對於西部地區每年百萬畝新發生的鹽鹼化土壤來說,9萬畝並不是一個讓人樂觀的數字。

  采訪中,科研人員一直認為,發動農民主動治理鹽鹼地,建設人工草場至關重要。但是,即便是采取成本最低的生物措施,每治理、發展一畝人工草場的成本大約為100元左右,那麼治理一片1000畝左右的鹽鹼地,一次性投入就需要10萬元,這已經遠遠超過普通農民的承受能力,因此,一些農民雖然願意改變環境但往往因資金不足而作罷。

  根治鹽鹼化有待機制再創新

  『單從生產力角度看,天然草場的生產力往往只及人工草場的四分之一至七分之一。很多畜牧業發達的國家,人工草場是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草、飼料的必要保證。在法國,人工草場佔草原總面積的80%;在國土面積廣闊的美國,人工草場的比例也佔到20%。而我國目前的人工草場面積還不足草原總面積的4%。』張鵬詠認為,觀念和體制的落後是導致人工草場面積不足、草原退化、鹽鹼化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草原承包者的承包面積大多不足百畝,分散經營、小規模生產導致承包者對草原投入不足,對草場退化、鹽鹼化重視不夠。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這種由於運行機制的不暢通而導致鹽鹼化土壤治理不力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注。在青岡、安達等地,已經開始有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思路開展治鹼改草的先例,像青岡縣就建立了草場改良機制。通過采取集體經營、個人承包、社會拍賣等多種形式,對新村鄉、中和鎮、農場三隊等地原本分散的小塊草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改革後,草場的經營管理效益顯著增強,業主運用先進技術改造草場的積極性提高了,草場的鹽鹼化改良進程隨之加快。應該說,像這樣的成功經驗值得相關地區和部門借鑒。

  

  圖為省草原飼料中心試驗站工作人員在試驗區內檢查飼草長勢。賈紅路 攝

   

  圖為安達項目區治鹼改草前,土壤鹽鹼化程度嚴重。黃彥 攝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