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電 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龍江和諧社會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 蔣立東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城鄉發展不平衡列為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的第一位,表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在實現全社會協調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質是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國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象限帶社會經濟結構轉變,將是今後幾十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我省農業發展資源富集,鄉村人口近一半,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更為重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加快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發展的戰略舉措。以往『(三農)問題的主要是農業生產問題,現在就要在圍繞農業生產做文章的同時,更要注重『農』以外找出路,通過『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通過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促進『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我省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經濟雖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特別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在:城市化水平在全國雖居第三位,但城市經濟競爭力較差,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力和支持力都較弱;工業化特別是重化工業水平雖不低,但工業結構存在著嚴重缺陷,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神加工相對落後,城市工業發展與農村資源供給協調度很弱,致使農業發展資源優勢還沒有很好的轉化為經濟優勢;廣大農區土地平坦、集中連片雖便於機械化作業,但農村產業化進展緩慢、致使農業生產規模偏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我省城鄉協調發展,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不僅在於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共同發展,更在於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我省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一是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要根據我省的農業資源特點,突出重點、上規模、上水平、在大豆、玉米、亞麻、馬鈴薯以及畜產品精神加工上創建我國乃至世界一流企業,以此形成工業與農業的互動、農業成為工業第一車間的工業布局。雙城市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我省走工業與互動的發展路子是行得通的。這可能是我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一條規律。二是繼續加快城市化。要把城市化發展的重點放到提高質量上,繼續擴大大城市的規模,大力發展大小城市,重點發展縣城和有特點的小城鎮,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擴展空間,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條件。三是在堅持農村經營制度下創新土地流轉制度。要使農業成為工業的第一車間,使農業生產工業化,必須改變現在農業的生產方式,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現代化生產。自由這樣,農業纔能不斷地為工業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這就要求創新土地流轉制度。這方面我省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新鮮經驗,我們應及時總結並積極推廣。四是把創建食品大省作為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食品安全大省的含義是我省產出的食品都是安全健康的,包括從『田間到餐桌』的各個環節。要實施這一戰略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單靠哪一個部門、哪一個領域是做不道德要從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檢測、監督等與食品有關的各個環節入手,從嚴抓起。實施好這一戰略不僅大大提高我省農業合適品工業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而且能大大增強城鄉協調發展的協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