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搜 索
完善社會管理與保持社會安定有序
2006-10-23 19:30:4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電 題:完善社會管理與保持社會安定有序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趙瑞政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和人民的根本願望。完善管理與保持社會安定有序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對此增強認識、轉變觀念、做好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的迫切要求。

  一、完善社會管理是和諧社會的內在條件和根本要求

  我們要肯定社會需要管理,這是我們認識和實踐的前提,我們不是無政府主義者,無政府主義不能解決社會的有序發展問題。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管理創新論者,我們不是要把人和事管住和管死,而是要在創新中管理,管理中發展。因此我們需要繼承管理中的一切優秀成果,繼承科學的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中的優秀成果。

  社會管理是一種宏觀管理,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我們所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管理,是以往剝削階級社會所沒有的社會管理。和諧社會的社會管理與以往的剝削階級社會的社會管理最大的不同是和諧社會的社會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基礎的社會管理。因此和諧社會的社會管理是把政府管理和人民群眾的自我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的管理,是以人民群眾為主人和依靠對象的管理,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管理。所以『管理就是服務』體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管理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主人和依靠對象的社會管理,就是為人民掌號權、用好權、服好務。

  完善社會管理必須創新服務體制、改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整合服務資源、加強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是社會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實踐,把政府行為轉變為公共服務是一個根本轉變,是向和諧社會推進的社會管理的根本轉變。公共服務是為公眾的服務、為大眾服務、為平民服務、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務,是面向社會的科學的服務。不能實現向公共服務的轉變,就不能破除局部管理的狹隘界限,就不能實現社會管理。因此完善社會管理的方向是建立公共服務體系。

  社區是社會的基層和細胞。完善社會管理必須搞好社區建設。要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和服務管理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要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的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動。

  完善社會管理必須統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不同形式的社會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要適應社會結構和社會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階層、群體的特殊利益之間關系,統籌兼顧各社會階層、各方面群眾關心、的利益和問題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的工作體系和機制。要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方法,有力地化解矛盾,合理合法公正地解決問題。

  二、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保持社會安定有序,這是社會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改革、發展穩定是辯證統一的,和諧必須改革和發展,同樣和諧也必須穩定,因此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

  保持安定有序必須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定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必須完善社會治安防空體系,廣泛開展創建平安社會和平安社區活動,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措施落實到基層、落實到每個社區,確保社會安定有序,增強居民的的平安感和幸福感。

  保持社會安定有序與激發社會活力、增強社會團結和睦是統一的。社會安定有序與增強社會活力並不矛盾,社會越是是安定有序,人們就越是想乾事業,社會就越有活力,發展就越快。反之,社會秩序混亂,人心浮躁,社會就不會形成創造性活力,發展就會受阻。因此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團結和睦,社區平安祥和、家庭幸福安康,社會就會充滿蓬勃發展的活力,和諧社會的建成就會為時不遠。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