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9日電 近年來,牡丹江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推出人性化幫扶措施,他們走進社區、簡化手續、親情服務,拉近了與特困職工的距離,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急需的幫助,讓困難職工時時感到回『家』的溫馨。
針對部分困難職工害怕來到幫扶中心得不到幫扶,而且認為尋求幫扶丟人,生活上再困難也盡力維持的實際,牡丹江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要求工作人員用嘮家常的方式進行詢問,從困難職工實際需求出發給予幫扶。同時,從『大幫扶』的理念出發,采取延伸觸角,走出『中心』服務家門的方法,到困難職工集中的住宅區和城鄉結合部現場服務,讓困難職工不出家門就能得到幫扶救助。今年以來,他們還先後在興隆二社區、樺橡社區等7個城鄉結合部建立了困難職工幫扶分站。
困難職工張瑞榮身患癌癥,妻子和兒子也都有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幫扶中心通過社區居委會了解情況後,馬上送去了救濟金和生活物資,張瑞榮激動地說:『沒想到下崗失業後,工會組織還想著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給我送來了溫暖。』
為了幫扶更多的困難職工脫貧,牡丹江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采取開發式扶貧措施,免費為困難職工開辦各種實用技能培訓班,並推薦就業。幫扶中心常年開設電腦打字、家政服務、物業管理、月嫂等十餘種實用技能培訓班,免費向下崗失業人員傳授技術。在培訓中,他們還把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和崗前培訓班緊密結合起來,采取訂單式培訓,即在拿到用工單位委托招聘合同後,再組織下崗職工進行培訓。此外,還把《勞動法》、《工會法》等與職工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每班必須講授的課程,讓下崗失業人員充分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培訓結業後,及時與用工單位實現對接,並督促用工單位與下崗失業人員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同時,幫扶中心還代表職工與用工單位簽訂集體合同,使下崗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實現雙保障。
為了讓困難職工有回家的感覺,牡丹江市幫扶中心推出了聯系卡制度,所有特困職工都能得到一張聯系卡,上面有聯系電話和幫扶內容,幫扶中心工作人員定期與其聯系溝通,實現了『幫扶一次送幾程』的長效幫扶模式。今年以來,牡丹江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共接待各類求助1107人次,發放物品總價值28.4萬元;接待求職人員9150人次,介紹安置1113名下崗職工重新就業;舉辦了15期技能培訓班,培訓下崗職工7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