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7日電 題:和諧社會呼喚教育公平——省政協常委專題座談會側記
記者 印蕾
在省政協17日召開的學習貫徹中央六中全會和省委九次全會精神常委專題座談會上,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龍江成為很多常委、委員的心聲。大家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教育是基礎,只有教育實現公平、公正,和諧社會纔有廣泛而牢固的根基,人的和諧發展纔有可能。
教育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省政協常委、東北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趙雨森認為,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包括教育權利平等與教育機會均等兩個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機會均等。時下,教育不公平現象依然存在。比如,流動人口子女因為沒有流入地的戶口,無法享受當地的教育經費,造成了入學難問題越來越突出。
省政協委員、《中華兒女》雜志社東北分社社長陳鳳躍在發言時說,教育不公平、不公正還表現在教育軟硬件資源分配不平衡。城鄉、重點中小學與一般學校之間教育差距不斷拉大,在省內一些大城市,多媒體、遠程教育等設施應有盡有,而在一些落後地區特別是農村學校仍然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此外,在城鄉的一些學校擇校熱、擇班熱,人為地制造了差別,也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教育投入不足、投入失衡導致教育不公平
省政協常委、東北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趙雨森認為,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之一是對教育投入不足,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部分地區用於農村教育的轉移支付資金數額不明晰,使用不到位。據了解,一些市縣公用經費只達到省裡規定標准的40%左右。
地區以及城鄉之間教育經費投入失衡也是原因之一。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制度,造成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城鎮經濟發展迅速,教育設施完善;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教育設施落後。此外,林區、墾區、農區、礦區學校,公辦、企辦、民辦學校,貧困縣與較富強縣學校之間由於教育經費投入的失衡造成了辦學條件的失衡,進而導致教育觀念、教師素質、科研能力等軟件資源的失衡。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
省教育廳廳長、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永洲在發言時說,『十一五』期間,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行為,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擴大優質資源供給;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大力推進標准化學校建設,推進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抓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標准化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支教工程等四大工程,面向農村教育,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此外,必須從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出發,扶持弱勢群體,積極開展助學行動,保證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在目前全部免除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基礎上,明年,將在全省免除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生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啟動農墾、林場等所屬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兩免一補』工作,並著手研究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的『兩免一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