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4日電 農村稅費改革和取消『兩工』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相對不足,農民投工大幅減少,這使農田水利建設面臨很大困難。五常市則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有效化解了一道道難題,如今,民辦水利越來越紅火。
由於國家投資和地方匹配資金相對有限,近年來,五常市積極倡導水利建設多元化投入格局。他們提出農田水利建設要以『民有民營、民辦公助、群眾廣泛參與』為重點,出臺扶持政策,吸引農民積極投資入股農田水利建設。現在,全市湧現出一批民營農田水利建設大戶,每年,當地農民水利建設資金投入都在2000萬元以上。
2000年,五常農民劉顯在政府的扶持下,承包了位於五常市小山子鎮東、面積為8.87平方公裡的勝豐小流域。幾年來,這個小流域共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0多萬元,地方匹配及群眾自籌資金100多萬元。他們在流域內先後修整了水平梯田,栽植人工林,經濟林,種草,並建設了一座小塘壩和一座農道橋。現在勝豐小流域年創造產值300多萬元,當地農民人均多收入900多元。農民在實踐中逐漸看到了民辦水利的效益和實惠。
鏈接
2006年是我省財政支農力度最大的一年。省級財政支農資金高達46.9億元,比上年增加14.5億元,增幅近40%,比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增幅高3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省財政部門積極探索建立了『民辦公助』形式的支農方式,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效果不斷顯現。
去年以來,省財政廳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建立『民辦公助』形式的支農方式。通過先建後補等形式,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兩年來,省級財政補助全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民辦公助』2035萬元,支持20個市縣新建續建了50處小型蓄(提)水工程,拉動農民出勞106萬個工日,新增蓄水能力480萬立方米,新增旱田坐濾水種面積160萬畝。
與此同時,在全省8個貧困村開展了組建農機股份合作社試點,采取『大戶』投資、財政補貼、貧困農戶廣泛參與的方式,組建新型扶貧聯合體,通過大型農機具的廣泛應用,使多年沒有進行過深耕深暄的耕地得到有效整理,土地產出能力大大增強。在組建農機合作社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土地合理流轉,逐步實現土地集約經營,最大限度地把貧困農戶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非農產業,拓寬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
按照財政部和省政府的要求,我省財政部門還積極開展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在現行資金來源渠道和管理權限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各地農業發展規劃、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加強資金管理的有關要求,通過建立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將各種渠道、不同性質的資金有機地整合起來,使各項資金相互匹配、形成合力,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已對小農水、扶貧、綠色食品、產業化、科技推廣、農業保險六方面的資金進行整合,集中投向肇東、龍江、甘南、泰來、撫遠、綏芬河、北安等七縣(市)。
思路
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以『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蓄水工程和灌溉工程建設。積極支持節水灌溉,加快節水型農業建設步伐。加大對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強防汛度汛能力。積極支持我省西部乾旱地區采取『民辦公助』方式建設中小型抗旱除澇控制性水利工程,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排澇抗旱能力。
與此同時,還將積極整合現有的各項財政支農資金,把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小農水、農業科技推廣等各類農業資金捆綁起來,重點支持能夠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草原圍欄、新能源等『六小工程』,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創收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