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將進貨證明和價格貼在超市內的公示板上。
超市中為低保戶開設的專櫃。
附近居民來超市捐贈生活用品。
東北網2月8日電 捐贈物品中看不中用,2006年曾先後關停了85家 愛心超市供需如何有效對接?
愛心超市全市一年關停85家
哈爾濱市民政局主管愛心慈善超市的高日成處長介紹,成立愛心超市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它可以有效的幫助弱勢群體,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但最初的時候由於管理松散,其存在形式、捐贈辦法和發放模式等都存在著種種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商品來源,愛心超市接受的捐贈主要是衣服被褥,但許多低保戶並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想要更多的是米面油鹽等生活必需品,而從目前的情況看,100多家愛心超市光靠社會捐贈,根本達不到要求,政府也拿不出足夠的資金進行扶持。針對許多愛心超市流於形式不能有效起到扶貧作用,甚而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2006年底,市民政局對分布在全市各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社區的125家愛心慈善超市進行了種種硬性指標的限制,先後關停了85家,目前哈爾濱市只剩下40家愛心超市。
捐贈源不穩定
愛心超市舉步維艱
2003年,哈爾濱市道外區在全市建成了首家愛心超市,之後在全市進行推廣。2004年,建成了101個愛心超市,至2005年,全市已有大小愛心超市125家,那時省城的490多個社區有近四分之一擁有了自己的愛心超市。這麼多的愛心超市本應該給貧困人群帶來很大的福利,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許多人對開在家門口的愛心超市並不是很滿意。
2006年,家住南崗區的低保戶張麗巍,去社區開辦的愛心超市領取生活用品,可是那裡提供的舊衣物她不合心,她想要豆油、大米,卻又不給。對於這種情況,一些社區也有苦衷。南崗區龍泰社區曾開過一家愛心超市,該社區的韓書記介紹,當時超市裡所有的物品全都來源於社會各界捐贈及上級政府的調撥,並無償向弱勢人群下發。當社會捐助多的時候,能夠滿足貧困居民的需求,就多發放一些,而當社會捐助少的時候,擺放在超市貨架上的貨物便不能再隨意發放,大多時間裡愛心超市都處於這種尷尬的境地,造成許多居民認為愛心超市中看不中用,是『應景』的東西。該社區有123家低保戶,想滿足他們的需求要有大量的資金,資金來源成了社區最大的難題。
新型愛心超市實現自我造血
據了解,現存的40家愛心超市總共有三種經營方式,第一種還沿襲著過去的風格,采用無償接受及無償發放的做法,這種情況佔了大多數;第二種是與商家合作,在商場內開設專向低保人群出售廉價生活用品的專櫃,道外區一個社區就采用這種方式。第三種是采用市場化運作,在面向社會經營的同時對低保人群進行特價銷售。從這三年多的發展情況看,2006年末纔出現的市場化運作的愛心超市最具有活力。
道裡區新華辦事處副主任李銀珠主管著當地的一家慈善愛心超市,該超市在哈市首次推出了市場化運作的經營方式。從外觀上看,這家超市與普通的超市沒有太大的區別,在70多平方米的屋裡,一排排的貨架上面琳琅滿目的擺放著1000餘種商品。其中100多種為人們生活最常用的必需品,如香皂牙膏等等,對轄區內持有低保證或社區開具的特困證明的居民實施最惠價,價格分別低於同類產品市場價從2%%至50%%不等,其中的食鹽等幾類商品的價格比進貨的成本價格還要低。同時,該超市以普通價格面向社會各類人群開放,其獲利的一部分用於支付超市公益崗位員工的工資、房暖水電等費用,一部分用來補貼對弱勢群體出售超低價產品所造成的虧空,餘下的部分則納入扶貧基金,從而解決了困擾著各愛心超市發展的資金難題。超市享有免交各種稅費的待遇,雖然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但並不以贏利為目的。
據超市工作人員介紹,經過粗略統計,轄區內的低保貧困家庭來超市購買生活必需品每月可以省下四五十元的費用,使弱勢群體真正感受到了實惠,同時也杜絕了從前愛心超市發放生活用品時所出現的不透明、不公平現象。該愛心超市還發揮著愛心捐助的傳統功能,辦事處派出專門人員常年駐在這裡負責管理、發放社會各界的捐款捐物。
哈市民政局的高日成處長對這種超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市場化運作的愛心超市既提高了就業率,還實現了自我造血,不再像從前的愛心超市只能空等捐助和撥款,最關鍵的是這種形式得到了弱勢群體的認可和滿意。從目前情況看,市場化運作可以說是愛心超市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方向,但如果想要大范圍推廣的話,還應摸索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營規章制度和財物監督機制,防止它們成為只顧市場不顧『愛心』或淪為為基層部門乾部職工謀福利的經營場所。
據了解,從2007年初,哈市民政部門開始推廣發展這種市場化運作的超市,現在有五家傳統型超市正在實現向市場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