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伊春嘉蔭奏響『農民增收快富交響曲』
2007-04-02 16:08:35 來源:東北網  作者:袁道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日電 黨的富農政策,如縷縷春風吹遍了黑龍江畔的嘉蔭大地,讓這裡的農民朋友歡欣鼓舞,信心百倍,奔富快富的勁頭兒更足……

  2006年,嘉蔭縣的農業總產值實現65730萬元,比2003年增長68.9%,年均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380元,比2003年增長了50%。同比增長9.5%。從這兩組數字的背後就可以透視出嘉蔭縣黨政一班人的真情付出;從這兩組數字的裡面就可以反映出嘉蔭農民的日益富足......

  『這幾年我們農民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打心眼兒裡感謝黨和政府啊!』伊春市嘉蔭縣以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實際行動奏響的『為農村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不斷拓寬農民增收之路,拽著農民快步奔富』的『農民增收快富交響曲』,著實讓這裡的農民朋友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廣大農民朋友的心聲和他們殷實紅火的日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何繁榮農村經濟,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讓廣大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富、日子越來越紅火,這一直是近年來嘉蔭縣領導千方百計想著、全身心投入抓著、堅持不懈地乾著的大事。他們情牽『三農』,把主要精力和心思一心一意地用到了『為了農民的富足和歡笑』上來。

  近年來,該縣積極引領廣大農民大力發展以優質大豆、絨山羊、民有林為主的『三色經濟』,鼓勵農民發展水稻生產、袋栽黑木耳、北藥種植等特色產業,使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並且逐步讓農民的收入實現了可持續增長。發展『金色經濟』的規模效益逐年顯現,優質大豆播種面積佔全縣總播種面積的81%,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發展『銀色經濟』讓農民發了『羊』財,2006年,全縣的絨山羊飼養量已達到38.6萬只,實現產值7100萬元,僅此就為農民人均增收945元;發展『綠色經濟』讓農民有了『綠色銀行』,全縣累計已發展民有林104.6萬畝,民有林成了『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搖錢樹』;發展水稻生產、袋栽黑木耳等特色產業,為農民增收又開闢了新的途徑。

  水稻種植真正讓農民朋友嘗到了甜頭。王家店村是嘉蔭縣向陽鄉臨江的一個較大村屯,全村共有居民235戶,人口919人,耕地面積14700畝,人均不足15畝,曾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貧窮落後村。近幾年該村借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東風,在全村發展水稻生產,短短幾年,王家店村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水稻生產村。2006年,該村水稻種植面積達3000畝,總產量1500噸,使農民人均增收了300元。

  黑木耳栽培切實鼓了農民的腰包。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地處偏僻,過去十分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縣73個行政村中排名始終處於後幾位。近年來,村裡把發展袋栽木耳作為『富民強村』的主導產業。當初,村書記王成海和村主任萬喜帶頭投資1萬元率先種植了2萬袋,當年純收入就達6000餘元。通過村兩委班子的典型帶動,堅定了村民發展袋栽木耳致富的信心,2005年,全村農戶種植黑木耳,純收入189萬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全村地擺木耳發展規模達300萬袋,實現產值7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5000多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000元。現在,全村多戶農民都蓋起了嶄新的大磚房,購買了摩托車和手機等,日子過得殷實紅火。

  惠農政策助農增收。這個縣還先後出臺了《嘉蔭縣發展水稻生產優惠政策》、《嘉蔭縣土地集約化經營優惠政策》、《嘉蔭縣發展袋栽黑木耳優惠政策》等,這進一步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熱情和乾勁。2007年,嘉蔭縣將重點支持沿江鄉鎮的村屯、農戶,在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塊進行『旱改水』,大力發展水稻種植,全縣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同時,開展土地集約化經營試點,全縣計劃組建3個農機合作社,實施土地集約化經營總面積10000畝;發展袋栽黑木耳1561萬袋,實現產值2542萬元;種植北藥2.5萬畝,改培面積7萬畝,實現產值5500萬元。並且,建立7處農業示范園區,發展350戶科技示范戶,落實120項科技入戶項目。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