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0日電 19日,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王鳳武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應當改變許多城市依據機動車數量分配城市空間和依靠拓寬馬路解決交通擁堵的錯誤觀念,擺脫公交車僅適用於低收入人群的狹隘觀念,倡導綠色交通出行的時尚觀念。3個觀念,為冰城公交發展支招。
公交車應面向所有人
王鳳武說,最先倡導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的各國聯合簽署的『羅馬宣言』明確提出,公共交通是適用於所有人出行的交通方式,而不僅僅是低收入群體的選擇。在國內,我們尤其需要扭轉觀念,公交車絕不是低收入人群出行的工具,它應當是適合所有人出行的交通形式。他介紹,香港的城市人口為700萬人,卻僅有私家車34萬輛、公務車6500輛,絕大部分人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結果是香港的交通秩序井然,市民出行效率較高,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王鳳武表示,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就是旨在改變人們的出行觀念,特別要爭得小汽車車主的理解與支持,倡導綠色交通,公務車的使用者應當成為『綠色交通』風尚的提倡者、宣傳者和實踐者。
讓步行成為時尚
王鳳武說,如果在使用上不加以適當地調控,無節制地使用小轎車,就會越來越多地擠佔十分有限的道路等城市空間資源。交通擁堵受影響最大的是公交車輛,因其靈活性較差,起停速度慢而承擔了比小汽車更大的損失。
有關調查顯示,乘坐公交車出行的速度因受交通擁堵的影響,普遍低於每小時20公裡,一些特大城市平均10公裡,已經低於自行車每小時12公裡的出行速度。交通擁堵也增加了貨物運輸成本,間接地提昇了物價。因此,我們必須看到過度、無序使用小汽車城市要付出很大代價。所以,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就相應地采取措施調控,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倡導步行、自行車等綠色交通出行理念,使步行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使自行車重新成為人們重要的出行方式。
中央大街是交通『減法』范例
王鳳武表示,當前大城市交通擁堵日趨嚴重,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不能僅僅靠拓寬城市道路的『加法』,還要考慮『減法』,消除一部分交通量。一條曾擁堵的道路在拓寬改造後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緩解該區域交通擁堵程度,但很快就會有更多的小汽車進入,使這條道路再次變得擁堵。
在土地資源嚴重稀缺的現實情況下,多修路在很多大城市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國際上很多城市已開始采取『減法』減少交通擁堵。在城市公共交通周活動中,法國巴黎就采取了永久性關閉幾個街區交通的辦法,減少市民『買青菜也開車』一類的不必要出行量。他認為,哈爾濱中央大街設置成為步行街的做法,就是交通『減法』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