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油田,自主創新的『活教材』
2007-09-27 07:55: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7日電 題:大慶油田,自主創新的『活教材』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技,發展著大慶。近半個世紀,大慶油田依靠科技進步,攻堅克難,實現了連續27年高產穩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開闢著『創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創業』的光輝道路,展現出一部自主創新的鮮活畫卷。

  創新的關鍵在於『超前』

  『資源有限,科技無限。』懸掛在大慶油田研究院實驗室前廳的幾個大字,格外醒目。石油會戰初期,大慶油田戰勝國外技術封鎖,自力更生,創造性應用陸相生油地質理論及勘探開發技術,在牛棚中建起實驗室,堅持『研究一代、儲備一代、應用一代』的思路,逐步形成的『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技術創新戰略。

  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曾玉康說:『有人認為,大慶的輝煌靠的是拼資源。其實,資源是有限的,科技進步卻是無窮盡的。大慶油田真正拼的是技術、是人纔。』

  上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就著手研究向地下注入化學聚合物進行三次采油。從1986年開始,油田著手研究在聚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劑等成分的三元復合驅油技術。科研人員經過4000多次試驗、2000多次修改,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表面活性劑,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和經濟壟斷。三元復合驅比水驅提高采收率20%以上,一旦大范圍應用相當於為大慶新增10多億噸可采儲量。2005年,大慶油田再次攻克世界最前沿的泡沫復合驅油技術難關。這項技術比已有技術提高采收率10-20個百分點,預測可再為油田增加可采儲量4.2億噸。到目前,大慶油田應用三次采油技術累計產油1億多噸。

  『超前的科技發展戰略,使油田每到關鍵時刻,都能拿出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玉普說,『經過幾代石油科技人員的努力,大慶已進入創新理論、引領尖端、創立學派的階段,形成了一套自主研發、系統配套、具有獨立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勘探開發配套技術。』

  開動『創新船』全員劃槳

  近年來,大慶油田基層員工累計完成小發明、小革新等『五小』成果1萬多項,創造效益8000多萬元;貢獻『創新創效點子』5000多個,累計創效2000多萬元。

  百花齊放的局面,來源於大慶油田的全員創新戰略。從2004年起,大慶油田對科技創新項目實行『課題制』管理,對技術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實行聘任制。工人梁福民競爭成為課題組長後,短時間內完成了『聚合物驅2-3層單管分層注入技術』攻關,應用到400口油井後,產生上億元經濟效益。

  油田技術發展部副主任孫英傑說:『油田開發40多年,科技創新的火種代代傳承,而且越燒越旺。』2000年以來,油田每年用於科研開發資金達6億元,在薪酬分配上,對有創新成果的單位和科技人員給予獎勵,2006年給予5個項目組共800萬元重獎。近6年來,大慶油田累計取得科研成果75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78項,科技成果應用率高達80%以上;申報專利739項,其中發明專利161項。

  到目前,大慶油田先後引進各類高層次人纔1800多人,湧現各領域學術技術帶頭人380多人,向外輸送高級管理人纔32人。湧現出各類英模709人,其中11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十大傑出青年等國家級榮譽稱號。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成為油田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主力軍,為『創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創業』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

 科研人員『特權』:允許失敗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有個『三次采油實驗樓』,這裡堪稱中國石油工業的『皇家實驗室』,聚集著國內石油科技界的一批精英。科研人員們說,他們的最高『特權』,就是可以失敗。微生物采油試驗室的侯兆偉博士說:『鼓勵科技人員勇闖禁區,開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允許我們失敗,體現了對科技人員最高的信任和尊重。』

  表外儲層開發是油田開發的一個『燙手山芋』。『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決定承擔這個課題時,有人好意相勸:『風險太大了,一旦落空,影響油田穩產計劃,責任你擔得起嗎?』王啟民說:『油田每口井都有表外儲層,幾千平方公裡加起來就是一塊「肥肉」,這個風險值得冒。個人身敗名裂事小,油田前途事大。』結果,表外儲層成為大慶油田重要的開發層系和油田高產穩產的重要資源支橕。

  豐碩的科研成果,為大慶油田贏得了資源和市場空間。國外同類油田通常在穩產3-5年後就要減產,而大慶依靠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高產穩產5000萬噸以上達27年。憑借優勢技術,大慶油田已進入全國29個省區市、境外28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服務市場,年創產值上百億元。采用三次采油技術,大慶油田一舉攻克哈薩克斯坦肯基亞克岩上油田低產低效難題,提高采收率10%以上。

  大慶油田專家說,目前全球已開采的陸相油田有近一半的剩餘油未被采出。大慶獨具特色的核心技術如果被廣泛應用,將有利於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又一大貢獻。一個周末的下午,大慶油田研究院禮堂內座無虛席,許多乾部職工冒雨自發趕來聆聽一場關於油田開發的科技講座。從他們專注的神情中,記者看到了油田真正的內力和底蘊,那就是永不休止的進取精神。

  『最好的一餐在食堂』

  大慶油田關心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可以從『伙食』看出來。油田領導同志說:『盡管工作條件依然艱苦,但是一定不能讓前方的將士們搞垮了身體。』

  在生產發展、效益穩定的同時,油田想方設法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在每個基層站隊建立了食堂。『最好的一餐在食堂』,是記者在一線采訪中聽到的一句話。

  采油二廠南八聯合站每天有40人就餐。站黨支部書記王利萍指著食堂牆壁上的『快樂就餐、快樂工作』幾個大字說,職工們很辛苦,讓他們吃得安全、放心、滿意,工作就有乾勁,隊伍也就有凝聚力和戰斗力。

  橙黃色的宣傳板上印著『健康八字歌』『飲食六宜』等健康小知識;淡雅的桌布、窗簾、絹花,被透過窗戶的陽光映照出濃濃的暖意;空調、冰櫃、飲水機、豆漿機等一應俱全的設施讓人感受到『現代化』氣息。王利萍說:『炊事班的同志們精心營造的就餐環境讓職工們有回到家的感覺。』

  配餐員張桂霞一邊忙著擇菜,一邊與記者攀談。她說,食堂每餐都是『三菜一湯』:一燉一炒一小菜一粥品,葷素搭配、科學營養,每周7天不重樣。為了讓職工吃得好,她還專門到外面拜師學藝。自己到飯店就餐時遇到好吃的菜,就跑到後灶向廚師虛心請教,回來『照葫蘆畫瓢』讓大伙兒品嘗。看到大家吃得開心的樣子,她的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南八站職工孫琳麗笑著對記者說:『張姐燉的排骨太有滋味了,我回家照著做怎麼也做不出來。』『中午在食堂吃得又香又飽,晚飯回家都吃不進去了。』職工高山說。南八站有70多名職工。有職工過生日,食堂就給他們『開小灶』,煮雞蛋、送蛋糕、做長壽面。平時,誰沒吃飯,誰加班可能回來晚些,炊事班都了如指掌,精心為他們留好飯菜。

  『在油田,每個基層站隊的食堂都和這裡一樣。看到這樣貼心的服務,一線職工們的勞累就消了一半。』大慶油田工會副主席楊鈞說。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