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1日電(陳英雲 記者杜筱) 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楊寶峰領銜的科研小組經過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了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的新靶點——miRNA,並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成功揭示了其致病機理。研究結果證實,miRNA的失衡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重要元凶。這一重大原創性成果刊登於近期出版的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並被該雜志評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同時名列2007年世界離子通道領域100篇最具影響力文章。
由於致病機理不清,預防和治療心律失常以及由此導致的心源性猝死,一直被國際醫學界視為世界性難題。據了解,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是導致心髒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心力衰竭患者近千萬,確診後4年死亡率高達50%,每年因惡性心律失常猝死者近百萬。由於遺傳背景、生活環境和疾病譜的差異,一些對西方人群有效的防治措施並不完全適合於國人。同時,目前臨床主要使用的四大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均療效不佳,現有中藥療效也僅達30%?60%。
楊寶峰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於1995年開始帶領課題組瞄准這一國際性前沿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大量基礎研究和臨床實驗,成功鎖定了新的抗心律失常靶點miRNA。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冠心病患者與正常人心髒相比,miRNA表達可增高2.8倍。研究表明,miRNA是心律失常的致病因子,並且加重心律失常;研究還發現,miRNA主要通過調節體內的某些蛋白質的變化導致心律失常。由此確定,miRNA是引起心律失常的禍首,這為今後抗心律失常治療方法及新藥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楊寶峰等人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共鳴和關注。國際著名心髒生理學家評價說:這一發現有力證明了miRNA是心律失常發生的重要調節物質,抑制miRNA可明顯降低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這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