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9日電 自2005年,鶴崗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三年項目建設年』活動,全市上下堅持『建設兩大基地,加快六業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依托自身煤炭、糧牧、林木及其深加工等比較優勢,在城市經濟發展、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三年來,鶴崗規劃和實施重點工業項目90項,是前三年的1.9倍,其中超億元的特大項目9個,超千萬元的重大項目59個,500萬元以上的中小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達到294億元,實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7億元,是前三年的2.8倍。
三年來,鶴崗地區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18%的速度遞增,2007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將實現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財政收入在多年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2007年再創歷史新高,完成17.7億元,增長10.2%。在項目建設的帶動下,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增加值42億元,比上年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利稅12億元,比上年增長16.5%。
1、依托優勢招來大項目
鶴崗是以煤炭資源為主的礦產資源型城市,煤炭儲量20多億噸,做大做強煤電化產業潛力巨大;鶴崗石墨儲量6億噸,居亞洲第一位;黃金、陶礫頁岩等金屬和非金屬也具有相當儲量,開發條件優良。
鶴崗區域內沃野千裡,耕地平坦,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鶴崗有豐富的草場、水面資源,森林廣袤,林質優良。鶴崗是對俄開放的前沿城市,有國家一類口岸——蘿北口岸,鶴崗有充足的水電資源和土地優勢,可以承載大型資源深加工項目和高耗電、耗水項目。鶴崗交通便捷。公路、鐵路、水道可謂四通八達。
依托上述優勢,鶴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搶先把鶴崗建成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率先建成三江平原優質綠色食品基地』的發展思路,規劃了一批資源精深加工項目並招來了投資者、合作者。
截至目前,鶴崗市已經建成和在建的特大、重大工業項目有:總投資60億元的北臺鋼鐵公司百萬噸化肥項目已經奠基,建成後將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總投資171億元的大型煤化工多聯產基地,一期投資48.9億元的120萬噸甲醇項目已獲國家環評批復,2008年全面開工建設;投資20.5億元的華能鶴電公司二期工程已於2007年4月份正式投產發電,新上一臺60萬千瓦發電機組,當年發電量突破56億千瓦時,實現利稅1.8億元;興澤集團與江蘇格蘭特集團合資11億元的百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蘿北30萬噸2006年底竣工投產,二期工程寶泉嶺70萬噸也已開工建設,預計這兩個糧食深加工項目全部達產達效後,將新增利稅3億元。
2、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鶴崗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初步形成了煤層氣開發利用、礦井水淨化工程及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廢棄物變成新型牆體材料、玉米芯變成木糖和木糖醇、米糠變成保健食用油、稻殼和秸稈變成生物質發電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基本實現了『變廢為寶,吃乾榨淨,節能減排,循環發展』,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增加了企業效益,既得金山銀山,又還綠水青山。
鶴礦集團循環經濟發展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考察團絡繹不絕。
鶴礦集團研發瓦斯氣體的工業化應用,建立3座瓦斯發電站,生產出新的潔淨能源,擴大了利用率,延長了產業鏈。
礦井水綜合利用,是礦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竣興淨水廠、南山淨水廠、興安淨水廠相繼建成,每年相當於給鶴崗帶來一個『西湖』,其中竣興淨水廠是目前全國同行業中規模最大、水質最好的項目。鶴礦集團力爭要用三年的時間礦礦都建一座礦井水處理廠,年產值將達到1億元,贏利實現4000萬元,形成『工業自用、居民飲用、市場外用』三足鼎立的局面。
年產1.2億塊空心磚的宇城空心磚廠年利用粉煤灰4萬噸、矸石20萬噸,每年可節約土地3萬平方米,實現了『制磚不用土,燒磚不用煤』,燒出的磚比實心磚質量好,重量輕,目前佔據了鶴崗市建築市場份額的60%,新的一場『建材革命』正從這裡啟航。
全市關注的計劃投資2.9億元的綏濱國能秸稈發電項目,已舉行奠基儀式,人和米業稻殼發電項目也通過了論證和批復,2008年這兩個重點循環經濟項目將順利開工建設。
3、營造投資環境『窪地效應』
三年來,鶴崗為加快項目建設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建成了人民辦事中心,實現了『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一站式審批』的陽光作業,全面提高了行政效能,使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注重招商引資與招商引智相結合,鼓勵創新、引導創業、求賢若渴、重獎人纔,先後對國內木糖專家程憲民、國內石墨行業專家王永全、省內食品工業專家金洪達、張忠臣等給予科技拔尖人纔特殊貢獻獎,使他們堅定了在鶴崗這塊熱土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為使工業建設項目能夠更多地享受到政策優勢和基礎設施的便利,鶴崗加快了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產業集群粗具規模。2007年組建了園區管委會,加大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市、縣(區)兩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4600萬元。目前已形成鶴西食品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華煤電化工業園區、寶泉嶺食品龍頭企業園區三個市級園區。各縣區也搶抓機遇,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園或產業聚集區,東山區的東方紅工業園、向陽區的五陽工業園、興安區的新型建材工業園、蘿北縣的石墨工業園等都產生了一定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帶動效應,為工業建設項目的培育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