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第一廚』後人家藏7件寶貝見證冰城餐飲業發展
2008-02-29 10:00:4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片說明】鄭樹過和他收藏的7件『寶物』

  東北網2月29日訊 鄭樹國是全國最年輕的『中國烹飪大師』,他除了有一手烹飪絕活兒外,據說他家裡還藏有7件祖傳的『寶貝』,分別是茶壺、食盒、風箱、味素盒、烤模、熏爐和一本家傳老菜譜。鄭樹國說,這些『寶貝』都是他的太爺爺、爺爺和父親留下來的,它們都見證了哈爾濱餐飲業的發展,每件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味素盒50多歲了

  鄭樹國自己介紹,人們對調味料並不陌生,但鄭家的這個味素盒卻『與眾不同』。那還是1952年,老廚家第二代傳人鄭義林(鄭樹國的爺爺)在哈爾濱厚德福飯莊掌廚,那時味素剛由日本傳到中國,飯莊進了一批味素,鄭義林當時對用味素調味並不認可,而是認為用『老湯』調出的味更純正。一次做菜時,徒弟誤將味素當成鹽遞給他,他將味素倒進了鍋裡,發現不對時為時已晚。他一嘗,卻發現菜的味道還挺鮮美,從那以後,鄭義林開始使用味素了。鄭義林見裝味素的盒子很漂亮,就把用空的味素盒帶回家。經過鄭學章(老廚家第三代傳人)傳給了鄭樹國,已經有50多歲了。

  『烤模』是西餐廚具

  那個『烤模』據說是一件金屬制成的西餐模具,直徑約20㎝,邊緣有長約30㎝的手柄,主體可以分成兩扇,均有5個精美的凹型松鼠造型,中心為五角星。1908年,道臺施肇基為了接待外國使節,派鄭興文到中東鐵路俱樂部學做西餐,學成回府,官員們對鄭興文做的西餐贊不絕口,當即決定把西餐列入『道臺府』。膳房也增添了烤爐、煎盤、烤模和西式調味品及刀、叉、勺等用具,這個『烤模』就是其中一種西餐廚具。

  道員贈送紫砂壺

  這個中西合璧樣式的茶壺是1920年鄭興文年邁謝職時,時任道員將此壺送給鄭興文留做紀念。茶壺的壺身由紫砂制成,壺嘴和壺蓋確是金屬制作的,壺底有『宜興紫砂』印記。鄭樹國介紹說,上個世紀初,很多外國人來哈爾濱,為了與他們打交道,哈爾濱關道官員迎合洋人的審美觀點,在宜興按西式咖啡壺的樣子訂做了一批『中西合璧』的茶壺,作為禮品,贈於洋人,外國人很喜愛。文物專家說,紫砂壺易碎,明清以前的存世稀少,這把百年紫砂壺品相完好,是一件難得的藏品。

  風箱走到哪帶到哪

  那個風箱是鄭興文1907年從北京帶來的。過去有名的廚師,為了工作順手,走到哪裡都要帶著自己的廚具,此風箱比當時普通廚師使用的要小一些,長寬高分別為80㎝、20㎝和35㎝,但風力確很大,因它比普通風箱前後各多出一個風門。鄭興文在哈爾濱關道擔任膳長時,曾經開創過『養生藥膳菜』,備受官員們喜愛,這個熏爐是鄭興文當年制作藥膳的廚具,而紅木食盒呈橢圓柱狀,手柄部分則刻著兩朵綻放的荷花,是用來盛裝炒菜、小吃的。

  老菜譜留下百道京菜

  家傳的另一件文物就是一本老菜譜。菜譜是父親根據祖父鄭興文的筆記整理出的100道具有代表性的京菜,其中包括烤鴨、涮羊肉、雞包魚翅、醋椒桂魚等。這套菜譜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還曾作為哈爾濱市一家服務職業學校的烹飪教材。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