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3月14日訊 9日,我們從甘南縣出發,驅車70公裡趕往碾子山區。專家們說,碾子山區段的金長城雖然只有10.5公裡,但這裡的長城依山傍水而建,形態最豐富、設施最完整、建築最密集。
古墓原是一座烽火臺
我們的車停在碾北公路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據介紹,碾北公路是在金長城此段的一處馬面位置穿過的,施工後相關單位在此修建了金長城標志性紀念碑。省界大門兩側各立著兩座銅塑像,面向內蒙古自治區一側的是兩條黑龍,面向黑龍江省一側的是兩匹奔馬。離省界不遠處,有一座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的廣場映入眼簾,這裡就是新修不久的金代長城遺址文化公園。廣場中央有一座紀念碑,碑上有一個女真勇士騎馬而立,注目北方,這位勇士就是為金朝修築長城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重臣婆盧火。
繞過公園,不遠處有一座山丘。這座山丘被當地人稱為鍋底山,距離界壕邊堡遺址南側約200米,丘頂有一處直徑約10米、高約2米的穹隆型突起。辛健說,去年7月20日,碾子山區的領導在此發現了一處歷史遺留的人為工程,以為是一處被盜的古墓,隨後省市文物專家對這裡進行了考古,發現穹隆型的突起實際上是一處金代烽燧遺址。在此之前,黑龍江省金代長城沿線還沒有發現烽燧,這個烽燧遺址的發現,也為金界壕真正納入長城序列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烽燧建於山丘上,山丘的石質與烽燧的夯土質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在烽燧上找到了一塊碎岩,發現其被火燒烤的痕跡竟然已經深入石心。據專家介紹,金界壕各烽燧間距在500米到2500米左右,多建在山頂和谷口,白天放狼煙,晚上點火,將對方進攻的消息迅速傳遞給左右戍軍。金東北路界壕北段每兩個邊堡之間的山上,就會設一座烽燧,現在烽燧遺址已相當罕見。
輔牆輔壕能防洪泄水
記者驅車再次穿過碾北公路,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翻過一段傾角近70度的陡坡,又一路顛簸來到了該段金界壕邊堡遺址南側。站在一處高點向下俯視,可以清楚地看到位於兩座山丘間的金界壕具有了三牆兩壕的形態,主牆與主壕外側兩牆明顯為兩座輔牆和一道輔壕,比主牆與主壕規模都要小得多。辛健解釋:這段金長城位於最外側的輔壕,主要作用是阻擋對面山坡衝下的雪融水和雨水,對主牆體的衝蝕,中間的輔牆和輔壕也具有這樣的作用,此外還在主牆和主壕外形成了更多的屏障,增加了界壕主體的抵御能力。『碾子山這邊的金長城雖然長度很短,但卻集中了界壕最主要的幾種形態,有單牆單壕、雙牆雙壕和三牆兩壕,這在其他地點都是比較少見的。』金長城這一側屬內蒙古自治區紮蘭屯風景區,也是一處人跡罕至的地點,界壕雖然被自然原因侵蝕削低,但人為破壞卻幾乎沒有,大體還保持著原來的形態,由於還發揮著防洪泄水的作用,界壕的格局也是清晰可辨。
翻過兩條溝壕,我們走上了依山勢而行的主牆,向北望去是牆壕相隔的山體,向西望去是逶迤而去的雅魯河和巨大的河谷,景象非常壯觀。專家說,雅魯河是一條大河,金長城在此雖然斷開一截,但卻遵循自然之勢而形成了易守難攻的險關要隘。前些年水大的時候,河谷裡全是水,如湖泊一般,金時這裡水勢更豐沛,界壕與大河更有可能是直接相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