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東北網3月19日訊 金長城黑龍江段自甘南縣查哈陽燈塔村起,至龍江縣濟沁河鄉東北溝村烏爾其根河左岸,全長213.36公裡。破壞長度甘南段11073米、龍江段10027米、碾子山段516米,共計22516米,其中自然破壞長度14827米,道路和人為破壞長度7689米。記者連日來實地踏查發現,周邊村屯由於文物保護的意識淡薄,致使金長城傷痕累累,個別地段幾乎消失……
日積月累的自然破壞
踏查龍江段金長城過程中記者看到,大自然對金長城的破壞尤為殘酷。記者沿長城走過來,取直的長城通向遠方,步行4公裡左右,一處大豁口映入眼簾。站在主牆斷面處的『崖頭』記者看到,豁口足有20多米寬,深達15米左右,可以看出這是由於季節性河流泛濫造成的後果。順土坡下到河底,發現河床已乾涸。
記者只能帶著遺憾繼續踏查之路,大約走了1公裡,記者發現了一處『水打溝』,由於河流的剝蝕,金長城被斷開了一個寬10米左右的豁口。
齊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辛健說,由於連年乾旱致使遺址表面植被被嚴重破壞,使長城主牆出現乾裂、坍塌。同時,金長城所通過的道口、河床受風、水剝蝕,道口及河岸兩側破壞連年加重,使得金長城損毀嚴重。
而甘南段、碾子山段金長城,水剝蝕而形成的豁口也不在少數。
人為破壞因素是禍首
踏查過程中,對於金長城的人為破壞,兩位專家如此總結:對金長城的人為破壞可分為取材性破壞——挖土,建設性破壞——農業、交通設施。
一路踏查,看到的一幕幕情景讓記者痛心:金長城變成了兩省村與村之間往來的『公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農民竟然把耕地開墾到了金長城的主牆上,原來的第二道副牆早已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是一根根土壟。而甘南、龍江縣境內距離金長城30米外的地方纔是耕地,而且在金長城龍江、甘南、碾子山段,防護林排排站,默默守衛著這條『巨龍』。記者發現,在金長城靠近村子的部分地段,主牆上塌陷了一個大坑,原來是有些村民在此取土墊地基造成的。
龍江縣段金長城周圍的邊堡內,村民種植上了莊稼,長城上樹立的界標和界碑也被推倒。
此外,鄉村公路對金長城也有一定的破壞性。據了解,金長城牆體共被69條公路、村屯道直接穿過。甘南縣至阿榮旗公路穿越金長城牆體以及部分鄉路穿過牆體,進入阿榮旗、紮蘭屯市;碾子山至北安公路從金長城主體牆穿過;金長城牆體經過18條鄉路,直接穿過主要有龍興至中和,龍興至蘑菇氣等與內蒙古相通的村屯道。這些公路都是在長城上開口鋪設的。
2001年,金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出臺了《金東北路界壕邊堡遺址保護維修規劃》。《規劃》設置了特別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埋設了永久性保護標志、說明、界標;完成了記錄檔案和藏品檔案建設,栽植了三百多萬株防護林帶,對界壕進行搶救性保護維修。然而,保護長城單靠規劃很難解決問題,由於金長城多位於村屯附近,老百姓保護意識淡薄,加之當地縣區兩級文物管理所、原有各鄉鎮的文化站又被撤銷,使得保護金長城的政策很難發揮作用。
呼喚民眾的自覺意識
金長城保護工作開始艱難起步,但時至今日,人員不足、資金短缺依然困擾著保護人員。『受經費制約,我們基層執法人員只能是哪兒出現問題去哪兒,日常監管根本無法進行。』甘南縣文物管理所戴所長表示。盡管如此,兩件事卻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2006年12月1日起實施的《長城保護條例》是我國第一個針對某一項具體文化遺產發布的行政法規。其中對於地處偏遠的長城段落,《條例》特別規定地方政府或文物部門可以聘請長城保護員對其進行巡查、看護。調動當地老鄉當長城保護員,在甘南縣等地都有所采用。有關專家說,此次《條例》將保護員這樣的方式提高至法律的要求,對於徹底改變長城管理的『真空』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件大事則是於今年開始實施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金長城是其中一部分。據悉,調查將不同於以往文物普查只統計長城年代和位置,還要對歷代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乃至自然和人為環境都要進行系統記錄和研究,以利於更好的保護。
以法律的名義保護長城,以資源的高度調查長城,長城的保護呼喚民眾的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