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訊 前不久,哈爾濱市養豬專業戶們拿到了每頭50元的能繁母豬補貼。
今年的補貼還會增加。比如,能繁母豬補貼增加一倍,合作醫療補貼標准人均將提高到80元,大豆種植將得到補貼,甚至買家電也可能實現『報銷補貼』……
從2004年哈市農民在全國最早享受『兩免一補』開始,類似的『補貼』不斷出現在農民的『一折通』上,僅糧食和良種兩種補貼,就從2004年的98.4元增長到去年的251.9元。
根據有關部門測算,2008年哈市農民獲得的各項生產生活補貼將比去年增加30%以上,是5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2004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志性的年份。這一年,中央決定在黑、吉兩個產糧大省試行『一免兩補』(免農業稅、商品糧和良種補貼)政策。從這一年開始,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退出歷史,被稱為是繼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的第三次農村改革。
這一年,哈市共減免農業稅5.8億元,獲得國家糧食補貼3.07億元,良種補貼8949萬元,轉移支付2.4億元(國家補償的鄉村統籌提留款)。『一免』,使哈市農民負擔一次減少6億多元,『兩補』又使農民人均增收100多元,從而創造了2004年哈市農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長24%的最高紀錄,結束了多年緩慢甚至是負增長的局面。
2005年,『一免兩補』政策在全國試行,哈市獲得的『兩補』分別增加1000多萬元。同時,國家對糧食生產大縣實行『三獎一補』政策,哈市連續3年分別得到5000萬元補貼及2600萬元公益事業補貼款。2005年增加農機補貼754萬元。
從2006年起,國家提出新農村建設,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統籌的戰略構想,實現新農村建設。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國家再次加大對農村的補貼力度,但已經有實質性變化———從補地頭(生產)轉變為補人頭(生活),初步建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建設貨幣補償政策制度。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國家統計部門在農民收入中增加一項『構成』———轉移(補償)收入。
2006年,國家針對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情況,增加了綜合補貼項目,哈市農民獲得此項補貼1.71億元,『兩補』又比上年增加5000多萬元,農機補貼達到1100多萬元。這一年,省、市共投入2.2億元,補貼全市539所農村中小學校完成了D級危房改造。1184萬元補貼完成改造寄宿制農村學校10所。呼蘭、尚志、雙城、阿城等區(縣)112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市9萬多人加入農村低保,保障資金為167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資金達到1000萬元。全市農村公路補貼4500萬元。
2006年,哈市糧食產量達到98.7億公斤,奪得歷史第一豐收年。
2007年,其他各項補貼保持相對穩定,但綜合補貼比上年增加1倍多,達到3.84億元。為穩定牛奶及豬肉供應,『三農』補貼為新農村『輸血』
國家對後備母牛和能繁母豬進行補貼,哈市獲得補貼資金8200多萬元。同時,哈市進行了大規模秋整地及抗旱設施建設,補貼資金6590萬元。國家在這一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免學雜費2.4479億元,教科書費147.5萬元,貧困生寄宿補助848.36萬元。全市337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94%。全市農村低保資金昇至3322萬元。
據了解,2004年到2007年,僅由市財政部門下撥的各種涉農補貼就將近70億元,而且尚不完全包括近兩年投入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幾年來,哈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獲得極大改善,長期困擾農民的交通、衛生和教育等瓶頸問題得到明顯改觀。而最讓農民欣慰的是,農民正逐步享受更廣泛的『國民待遇』———財政補貼覆蓋全部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