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0日訊 眼下,依托企業建立、以保護和傳承一個行業或一個工業企業歷史遺存的企業博物館,正在冰城不斷湧現。這些企業博物館的建立,不僅使老工業基地的企業歷史和企業文化得以傳承,也提昇了企業形象,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並為城市增添了一個個新的旅游亮點———
依托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建立哈爾濱啤酒博物館一事目前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將結合香坊區的棚戶區改造,打開圍牆,利用目前廠內三棟具有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築改造建設啤酒博物館,並在廠內建一條啤酒生產觀光旅游線。不久的將來,一座傳承哈爾濱啤酒工業百年歷史的啤酒博物館將面向世人開放。
眼下,像哈爾濱啤酒博物館這樣依托企業建立、以保護和傳承一個行業或一個工業企業歷史遺存的企業博物館,正在冰城大地上呈開花之勢。
哈爾濱老工業基地工業歷史遺存豐富
工業,是哈爾濱的立市之本。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哈爾濱就建立了以釀酒、制粉、制油等為主的工業基礎。成立於1900年的烏魯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是中國第一家啤酒廠;1913年,英國商人投資建立的『濱江物產英國進出口有限公司』生產出中國第一根紅腸……
建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建在哈爾濱,如今名聞全國的『三大動力』、平房三廠、哈軸、哈量等都是在那個時期誕生的,加上抗美援朝時『南廠北遷』的16個大中型企業,奠定了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機電工業基地的地位。與此同時進行的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關系發生變革,促使哈爾濱由一個消費城市向社會主義新興工業城市轉化,形成了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重工業為重心的工業經濟結構,哈爾濱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哈爾濱電站集團、哈飛公司、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工量集團、亞麻集團等是全國同行業中的重點企業;哈爾濱電機有限公司、汽輪機有限公司、鍋爐有限公司生產的水、火電站設備,佔全國裝機總容量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動力之鄉』;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生產的Y-12通用飛機首家獲得國際認證;精密儀器、儀表、電纜、電線、絕緣材料、繼電保護裝置等產品在數量和技術上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哈爾濱工業在經歷了進入市場經濟轉軌的陣痛後,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方針下,如今正大力調整改造,期待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雄風。在調整與改造過程中,對工業遺產地的保護與發掘成為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一個新課題。因為這些有著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老工業企業在當時技術都比較先進,而且培養了一支生產、技術、管理等各方面比較齊全的人纔隊伍,這都是寶貴的資產、資源和財富。這些豐富的歷史遺存不僅記錄著哈爾濱工業發展的歷史,也是我們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因此,在對老工業企業的調整與改造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改造與保護相結合,通過規劃建立企業博物館等方式使老工業遺存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等再利用功能。
建立博物館,是傳承企業歷史的重要方式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每一個能生存、發展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業,必定有他的生存之道。了解和傳承企業歷史,保護歷史遺存,對於今天企業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中國老字號,百年哈肉聯,中國第一根紅腸從這裡誕生……』這是哈爾濱大眾肉聯集團有限公司的電話彩鈴,也是對企業歷史最精煉的概括。1913年,英國商人馬前氏投資,建立『濱江物產英國進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是哈埠地區最早形成的三大知名企業之一。公司引進俄籍大技師愛金賓斯的紅腸加工技術,建成灌腸廠房,生產出中國第一根紅腸,標志著馳名中外的『哈肉聯紅腸』的誕生。此後,在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濱江物產英國進出口有限公司』隨著社會大背景的歷史變遷,數度更名,幾經易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完成了不同的生產任務。2003年,企業與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強強聯合,全面退出國有,組建了『哈爾濱大眾肉聯集團有限公司』,使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走出了市場放開後的低谷。
哈爾濱大眾肉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鄒同品用當下最流行的『與時俱進』一詞總結了企業得以生存百年的『硬道理』。他說, 『哈肉聯』品牌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成為黑龍江乃至東北地區的地方特產,成為哈爾濱的一張城市名片,這與幾代『肉聯人』恪守老的傳統工藝、並將老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是密不可分的,這裡面蘊含著深厚的企業文化。因此,在2006年企業雙城工業園新廠址落成時,他們在辦公樓一樓特意建立了一個佔地200多平方米的『哈爾濱大眾肉聯集團歷史博物館』,通過圖片和實物來展示企業歷史,希望以此傳承企業歷史,也將企業文化提檔昇級。
企業建設初期的老人越來越少,挖掘和保護企業歷史變得愈發緊迫
對於有著半個世紀以上、甚至百年歷史的企業來說,現在在企業中工作的人已經沒有一個人經歷過創業階段了,當年創業的艱辛、品牌的誕生由來等如果不加以挖掘和保護,將逐漸被歷史的塵埃蒙住,這不僅是企業文化的重大損失,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因此,挖掘和保護企業歷史,讓歷史得以延續,並用歷史來教育今人,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位於平房區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的『中國鋁鎂加工業歷史展覽館』是目前哈爾濱市唯一一家掛著『國』字頭的企業博物館,這與企業的歷史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1952年5月20日,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懷著開天闢地的雄心壯志,以捨我其誰的豪邁氣概,頭頂藍天,腳踏荒原,在侵華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的遺址上,拉開了波瀾壯闊的新中國第一座鋁加工廠的建設大潮,從此,代表著中國民族鋁加工業的『一○一廠』誕生了。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看國家的建設成就,就到一○一廠去。』
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原一○一廠)是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中的兩項。一○一廠建成後,作為國家的『獨生子』擔負著『全國靠一家、一家供全國』的任務,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及國防軍工事業的起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祖國的銀色支柱』。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後期,東輕開始扶植各地辦廠,西北鋁、西南鋁等都是東輕當時扶植建設的,現在全國有三四十家大型鋁加工企業與東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時,東輕的班組長等各級崗位都配備兩套編制,在援建時派出一整套編制。作為至今仍是中國最大的鋁鎂合金加工基地,東輕創造了中國鋁加工史上無數個第一,成功地提供了國家第一架飛機、第一艘核潛艇和『兩彈一星』等重點項目所需要的全部鋁、鎂合金加工材料以及『神舟』系列飛船所用的關鍵鋁、鎂總合金加工材料。可以說,東輕的歷史,代表著中國鋁加工業的發展史。
在東輕50年的輝煌歷史中,廠標『飛輪』始終伴隨著企業成長,在企業中無處不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企業籌建中國鋁鎂加工業歷史展覽館的時候,在職員工卻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廠標『飛輪』的來歷。後來,企業找到了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當時廠標圖案的設計者———原在廠長辦公室工作的丘路一同志,纔找到了答案。據丘路一回憶,1956年夏季,中國第一個鋁鎂合金加工廠(一○一廠)即將開工生產,由於一○一廠在國家的重要和特殊地位,在工廠的一些對外事務工作上,涉及到保密問題,需要設計一個象征性的標志來代表一○一廠。按照當時工廠領導的想法:首先確定了以『0』為中心、兩個『一』為兩翼作為體現廠名的標志性設計的構思依據。由於中國的國徽是以齒輪象征工業,工廠同樣將『0』設計成齒輪,而兩個『一』則設計成飛鳥的翅膀。這樣,一方面隱約地體現了『一○一廠』這個不能公開的廠名,另一方面又象征著正在展翅飛翔的我國現代工業。廠標『飛輪』的兩翼設計略向上抬高,主要體現飛翔姿態的氣勢。在此後的若乾年裡,在原設計廠標『飛輪』的基礎上,廠標『飛輪』又經過了若乾次修改,比如將兩翼設計得比較低平而突出了飛輪,這個標志一直沿用至今。
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大勇說,從廠標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如果再不加以搶救和保護,企業的歷史和文化將會面臨斷檔。建立這樣一家企業博物館,把歷史延續下來,把哈爾濱重工業的歷史發揚光大,保護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國家級文物,不僅是廠情廠史的需要,也是東輕廠對社會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企業博物館是企業生產經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其實,哈爾濱作為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工業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在以往的改造中,也在通過別的形式進行保護。例如,原哈爾濱車輛廠一直是紅色革命的搖籃,曾為共和國的解放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劉少奇等革命先輩曾先後在此組織、領導工人革命運動。1956年,毛澤東視察了哈車輛廠,廣大工人為紀念毛主席,雕塑了毛澤東像豎立於哈爾濱車輛廠。在幾年前哈爾濱市對原哈爾濱車輛廠地區進行改造、建設愛建新城的過程中,在佔地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的愛建中心廣場上,擁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毛澤東雕像就被重新豎立在廣場上,其間還保留了原車輛廠鍛造車間的廠房、百年水塔和中國第一批蒸汽火車頭,使之成為一個新的城市景觀。
據市文化局文化處調研員趙彥平說,當企業生產經營達到一定發展程度後,就會重視文化在企業的核心作用,以文化促進企業發展。因此,現在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源,自行征集與廠史有關的文物,建立企業博物館,已成為一種趨勢。哈爾濱的工業遺存豐富,在企業改革、轉制的過程中,對工業遺存應該好好加以保護,現在的企業領導有這種意識,這是一件好事,同時也可以拉動一方區域經濟發展。現在,利用哈飛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廠房建設哈爾濱工業博物館,與工業旅游相結合,打造成新的文化品牌;在目前大眾肉聯集團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將原肉聯廠廠房改造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腸博物館;建立軍工歷史博物館……越來越多的企業博物館建設被提到了日程上。通過這些保護性利用,哈爾濱的工業遺存將不僅可以延續歷史風貌,還將承載新的時代特征與使命。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建立在企業廠區內的博物館,由於企業的特殊性質,有些還沒有對外開放,僅是向企業職工、來企業考察參觀的客人、企業特邀的老乾部等開放,參觀人員還很有限;有的展館雖然對外開放了,但並不是全天都有講解員,全靠觀眾自己看,許多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故事無法得到全面展現,起不到更好的傳播作用。這些問題還有待剛剛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博物館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