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4日訊 3月17日至24日,由雞西市人事局牽線搭橋、政府專項資金資助,選拔10位農民科技帶頭人走進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實訓。7天的時間裡,他們分成蔬菜、食用菌和畜牧三個專業,拜師博士後,在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實驗基地過足了高新科技的癮。
農民進軍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這在全省還是首次。對此省人事廳有關領導給予充分肯定,但記者也聽到『奢侈之舉,有炒作之嫌』的類似評價。日前,記者和實訓歸來的十位農民面對面座談,感觸頗多。
『這次實訓,博士後老師給我安上了翅膀,想坐都坐不住了。』劉海軍,雞西市雞冠區西郊鄉新發村棚室蔬菜種植專業戶。28年來,他在全市率先栽種、推廣了10多個蔬菜新品種,但在一些關鍵的技術環節上,還是習慣於『跟著感覺走』。此次博士後手把手『點撥』,原來他翻爛了書、但用著就是不順手的育苗土壤殺菌、棚室消毒操作等技術『死結』一下子解開了。蔬菜從育苗到生長、結果全程少用或不用農藥的生態管理法,扣棚新材料無紡布,博士後傳授的新知識,劉海軍更是聞所未聞。『這些新玩意兒讓我心明了、眼亮了,今後再做示范和推廣,我這個土專家就洋氣了。』
雞冠區紅星鄉雞興村養豬專業戶許長濱,作坊式養豬8年,賺了不少錢。別人眼紅,他感覺挺風光。此次系統學習了『豬經』,還參觀了現代化的正大養豬場,不禁臉紅心跳。『和人家比,我那還叫養豬?回來後我把原來腦子裡的東西都淘汰了,另起爐灶!』這些天,他到處尋找新的養豬場址,雄心勃勃地要給同行們打個樣兒。楊洪偉,本科學歷,雞西市城子河區現代農業示范中心副場長。實訓中,養牛技術進一步提昇,更撈到了一件『法寶』:『拜師博士後我發現,我們的管理有問題。設計好、執行好經營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大家的積極性,我們示范中心纔有好日子過。』
這次實訓中,雞冠區紅星鄉紅星村農民劉淑芬、劉萬偉和雞東縣幸福村農民馬學發是食用菌班同學。學成歸來第二天,劉淑芬就迫不及待兌掉了開在市區中心地段、經營紅火的超市,又追加投資10萬元,和劉萬偉、馬學發搭伙,組建了佔地3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還電話購置了包裝、加工設備。馬學發中專畢業,是雞東縣食用菌協會秘書長,經營著全縣最大的食用菌基地,還是遠近知名的經紀人。三人瞄准創建全市最大食用菌深加工基地的目標後,馬學發乾脆把滅菌鍋等全部創業家當從雞東縣搬到了紅星鄉,在新基地安家落戶了。他們告訴記者:『7天下來,我們吃透了食用菌生產的關鍵技術,看准了液體菌種是方向。現在,我們這個三人組合憋足了勁兒要大乾快上,放一顆「衛星」。』
座談中,十位農民大談收獲,記者也被他們甩開膀子大乾一場的心勁所感染。據了解,雞西市已擬定連續5年開展此項活動的計劃,旨在培養出一批農業實用科技創新型人纔,進而帶富一方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