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閨女考到了韓國去
2008-04-25 10:48:1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王筱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5日訊 我們一代一代走著。

  走向七色光和一條條稱為世紀的緯線。我們越走越激越,被生活太陽般的火熱烤得渾身紺紫了……於是我們拿起了筆。我們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我們被中國在此區間內跨世紀的三十年改革開放而感動。

  我們的筆最後決定要觸及社會最小的細胞——家庭,因為它是我們一代代攀援不息的那條臍帶,是我們一代代朝覲的一條根。家,搖響了大荒銅鈴,擁攬了辛勞的人們,遮蔽了塵霾風雨,更完整地呈現了歷史變遷的化境;家,永遠牽動著華夏九州五千個紀年的懸念!如今,它又上演著改革開放的新中國異彩紛呈的開心小品。

  這些『家』,就坐落在一片神奇的土地——黑土地上。它在記者的筆下群湧而出,被記者們推向前臺,成為一樁樁令人心悅的建築!

  這些故事從三十年前走來,必將走向更遠的遠方,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變遷史。

  我們的采訪選用了一種最不誇張的方式——隨意點擊,無疑,點擊這裡的每一個篇章,都是彈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一根蠕動的神經……

  家庭人物介紹

  丈夫:龐旭武

  住址:哈爾濱市通達街

  1981年,我與愛人馬麗結婚了。我們都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她是儀表工,我是油工。第二年女兒出生時,妻子說,要是能培養出一個藝術家,該多好!

  1981年龐旭武在道外區大雜院裡結婚了。

  1986年,女兒沙沙4歲,喜歡舞蹈,當時舞蹈班的學費很高,一個月要一百多,而我和愛人的工資加起來只有108元。我們就利用休息時間出早市、出夜市掙外快,水果、蔬菜什麼都賣。當時一家三口擠在道外區一個大雜院裡的一間8平方米的小屋,日子過得那個緊巴呀。

  1992年,我們全家搬進動遷後給的一個32平方米的房子裡,日子剛有起色,1993年我愛人下崗了。我於是開始四處攬活,承包所在單位亨通建築公司的工程,就想多賺點錢。1996年,我在乾活時不慎摔傷,住院期間僱工跑了,材料丟了,外面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我們只好賣房抵債,又到道裡區安字片租了房子住。

  1997年,我們家遭遇人生的最低谷,我下崗了。女兒從省藝校舞蹈專業畢業,是班裡的尖子生,老師說不上大學很可惜。但是藝術生的高昂學費,我們實在拿不起。

  女兒很懂事,自己報考了深圳歌舞團,纔15歲就去深圳打工了。她走後,我愛人在家哭了半年,說都是因為窮,纔讓孩子學不起藝術,那麼小的年紀就出去打工。我有淚只好往肚裡咽,當時真不知道怎樣纔能找到生活的出路。

  後來,一位好心的企業家徐建華大姐幫扶我們,當時我愛人在她家當保姆,她了解我家的情況後,馬上把她代理的雨傘讓我們拿到早市、夜市去賣。先拿貨,後給錢。

  僅僅四年時間,我家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0年,我們在南崗大世界商城買了自己的『床子』;2005年我們又投資23萬元,在海林市買下4畝地,建了500米的廠房,辦起了獺兔養殖場;2006年,我們在牡丹江一商場開設了3間精品屋。

  這期間,我們給在深圳打工的女兒打電話,說這回家裡有錢了,你還想上大學嗎?女兒說,想!文化水平低,沒有大出息。2003年,她從深圳回來,我愛人說,這回咱有條件了,得給女兒好好補補課。我們花了五六萬元,為女兒請了十幾位好老師,一對一地授課,補習了半年。

  我們的辛苦沒白費,女兒也很爭氣,當年就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拿到錄取通知書後,我們擺了三桌酒席,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大家說,咱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藝術苗子,真不易!

  2007年女兒大學畢業後,想去韓國學習現代舞。她怕我們負擔太重,一直猶豫不決,因為出國留學的費用一年就要二十多萬。我跟她媽堅決地說,去吧!過去咱家那麼苦都挺過來了,何況今天還有這個條件。

  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不僅供出了留學生,還改變了家庭面貌。現在,我們只等女兒回國團圓。到時候她落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買房子,北京、上海也買得起!

  2006年龐旭武夫婦銀婚時的全家福。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