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雲武的結婚照。

趙雲武在家裡接受采訪。記者劉大泳攝
東北網4月25日訊 中國改革開放的芬芳氣息,是從泥土裡散發出來的。
翻開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作為最初嘗試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農村改革,農民成了無可爭辯的先行者。
在雙城的一個小小的村落,我們推開了四家農戶的門扉,聽他們口述一段有意義的歷史,這是真實的中國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們目睹轉型之中的中國之變,同時感受到三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貼身溫暖。
家庭人物介紹
丈夫:趙雲武
住址:雙城市樂群滿族鄉光華村
過去生產隊那工夫,家家有幾個勞力都上隊上乾活去,也不給現錢,計工分,一個日工合10個工分,有時候活輕就算8個,秋天能多,14分,還得等糧食賣了以後纔能算出來一天合多少錢。一年到頭,從正月初五乾到臘月二十五,平時連下雨陰天帶有病啥的,總共連一個月也歇不上,纔能掙三千多個工分,要是一天不耽誤的話,能掙三千一二百分就是最高的了,這纔多少錢哪,一年120多塊錢。乾一年,平均一天纔幾毛錢。
我們家在生產隊上還將就,算『平均戶』,我,我老伴和我倆兒子——那時候都不到10歲,四口人沒有老弱病殘,那也不行,太困難,去了國家公糧那一部分以外,吃的口糧都不足。家住的是個上頭苫草的小土坯房,二三十平方米,到1981年纔蓋上磚房,就這麼的在村裡還得算是頭四五家。
轉變得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
要說轉變得從1983年的春天開始。上邊下來政策,讓『推平到戶』,也就是後來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們光華村在鄉裡還是試點。
那時候村裡馬啥的牲口還是少,基本上家家乾活勞力都不夠用,我一看這情況,就跟家裡商量,買個農用小四輪,家裡的地該種還種,我捎帶著給別人家經營點地,自己也能掙點。於是到1987年,我就買了個小四輪,既能運輸又能耕地,幫別人家『捎牛具』。到1993年我大兒子結婚以前,又蓋了一棟新房,98平方米的,你看,就在我家對面。
我老伴年年上城裡早市賣李子去
你再看後園子那些李子樹,有100多棵。當初種的樹苗都是1991年村上號召種樹,發的。就這些樹,一年能結李子2000多斤,這十來年裡,我老伴年年上城裡早市賣去,去年就淨掙了4000多塊。也賣豆角,別看就種了一二分地的,一年賣上幾次,又是上千塊。我老伴原先上早市是推車去,後來都打車了。
現在我倆兒子高中畢業,都成了家,4口人發展到8口人了。
我們全家分到的土地有37畝多,實種的有120多畝,這多的都是村裡出去打工的轉讓給我們的。別看地多,也能忙得過來,因為從2000年到現在,一點點地時興新技術,坐水、擺子啥的都跟以前不一樣了,一個坑裡一顆粒子,中間要距離多少米也都可以安排,這就也不用開苗了,也不用鋤草了,整個地都是乾淨的,省時省力。
我倆兒子都在外頭打工
現在村裡出去打工的太多了,村裡也照顧,不能種的土地負責給轉讓,打工找不著活的負責給找,家裡都放心。大兒當瓦工,他們一伙人一起在雙城市和附近的鄉鎮乾,一年忙上10個月,自己掙上10000來塊沒問題;老二在哈爾濱安彩鋼呢,每月按時開工資,供吃供住,啥費用全免,連手機費都是老板給交,一年最少也能拿家10000來塊錢;倆兒媳婦在家幫著我,種田為主,平常再乾點零活、給別人織點東西啥的,我和老伴歲數大了,家裡衣食無懮,兒女孝順,該知足了,唯一的遺憾就是兒子沒上大學,倆孫子我們打算好好培養培養,以後要能上大學,那該有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