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家和城裡差不離
2008-04-25 10:51:5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樹泉 劉大泳 王筱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5日訊 中國改革開放的芬芳氣息,是從泥土裡散發出來的。

  翻開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作為最初嘗試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農村改革,農民成了無可爭辯的先行者。

  在雙城的一個小小的村落,我們推開了四家農戶的門扉,聽他們口述一段有意義的歷史,這是真實的中國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們目睹轉型之中的中國之變,同時感受到三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貼身溫暖。

  家庭人物介紹

  丈夫:馬憲偉

  住址:雙城市樂群滿族鄉光華村

  我叫馬憲偉,小名馬五兒,屬雞的,今年四十。

  你猜對了,我在家是排行老五,我還有一個小妹呢。六個孩子,我家是村裡數一數二的經濟困難『大戶』,全靠父母在生產隊裡掙工分養活。窮歸窮,但我們姐六個都上了學,那時每學期只有兩元的學雜費,不像現在,要交亂七八糟的那麼多的費用。我們都念到初中畢業,只有大姐學習好,念完了高中,要不是家裡拖累重,要她回來掙工分,她肯定能考上大學。

  那時窮啊,出屯子上學,有時連塊大餅子都帶不上,中午就餓著,忍著,那時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就不錯了。

  你問我照片?那時候誰有錢想這個啊,這不,那時我們家唯一一張照片,就是這張『全家福』,好像是我11歲時照的,還沒有我家老爺子。他捨不得放下隊裡的活兒,掙工分要緊啊。

  那天,我們姐六個都換上最好的衣服,我媽領著我們六個走了兩個多點兒,18裡地,走到城裡的照相館。第一次照相,緊張,你看我們的表情,都挺僵的。

  馬憲偉(前排左一)11歲時與家人合影。

  對我來說,生活條件真正變好,也就是這七八年的事兒。土地承包那會兒,雖然家裡有了五十來畝地,但由於人多,變化也就是一年到頭能吃飽肚子了。八九年我結婚時,由於沒錢,只能住爸媽那兒,大哥一家也住在那兒,十來口人,三間屋,很擠。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由於經濟困難,三家人難免磕磕碰碰,幾年後,我和媳婦兒、女兒一家三口搬了出來,我得到的分家費是20塊錢。我們買了個小土房。

  馬憲偉和妻子在家院子裡合影。記者劉大泳攝

  1997年,我和張萍,就是我媳婦兒,商量了一下,買了輛六千多塊錢的小四輪農用車,二手的。有了小四輪,我幫人家拉水,拉玉米,?地,後來村裡修路時又拉沙子拉石料,村裡沒活時就外出找活兒乾,張萍也幫人家繡花掙點錢,日子漸漸有了起色,我們還買了電視機呢。村裡修了路,出去跑就方便了,東西運出去也方便了,後園子種的菜,茄子、西紅柿、辣椒啊,都能運出去賣錢了。我又租種了全家外出務工人家的地種玉米,每年租種四五?,年純收入能有兩萬多塊,再加上出車掙的錢,一年下來,四萬多塊錢沒問題。電腦刺繡興起後,張萍就不再用縫紉機繡花了,她去幫從牡丹江寧安來村裡種西瓜的大戶打零工,也有一些收入。

  買車掙錢後,我花8萬多塊錢翻蓋了三大間磚瓦房,100多平方米,上下水都有,能洗澡。沙發、床、衣櫃等家具都置辦了,洗衣機什麼的也買了。看我家的廚房,和城裡人家差不多吧,有櫥櫃,有煤氣,嘿嘿,就是這口大鍋嘛,城裡沒有。它連著我家的炕呢,雖然那屋也買床了,但這屋我還是砌了炕。累了一天,回家躺到熱炕上,舒服啊,床沒法兒比。聽說現在有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了,我正琢磨著換一臺呢,原來的那臺該淘汰了。嗯,也要換臺大的農用車了,這是關系到生計的大事。女兒18歲了,剛去哈爾濱學電腦去了,她喜歡這個。

  你說我這日子過得不錯了,可你知道嗎,我是我家姐六個中,過得最差的呢。大姐嫁到大白,家裡養牛,她給村裡人做衣服也有收入,三個孩子,兩個是大學生,大女兒已經結婚了。二姐也種地,二姐夫是瓦匠,他們大兒子還買了微型車,拉座呢。小妹在哈爾濱有公司,給建築工地包活兒。過得最好的是二哥,他投奔在哈爾濱開收購站的四姨,從推三輪車收破爛兒做起,現在已經買了樓,開了好幾個收購站,他給人拆報廢車,一年能掙二十多萬。他那倆孩子,一個開出租,一個學幼師,也都好著呢。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