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開放三十年:要富咱就一起富
2008-04-25 10:52:3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樹泉 劉大泳 王筱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何連生和媳婦在索菲亞教堂前合影。

  東北網4月25日訊 中國改革開放的芬芳氣息,是從泥土裡散發出來的。

  翻開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作為最初嘗試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農村改革,農民成了無可爭辯的先行者。

  在雙城的一個小小的村落,我們推開了四家農戶的門扉,聽他們口述一段有意義的歷史,這是真實的中國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們目睹轉型之中的中國之變,同時感受到三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貼身溫暖。

  家庭人物介紹

  丈夫:何連生

  住址:雙城市樂群滿族鄉光華村

  我們家哥四個,我老大。小時候家境很不好,父親從31歲起就得了開放性結核病,老吐血,不能乾重活,全靠母親在生產隊勞動養活一家六口人。我18歲時入伍,我記得很清楚,1981年11月7日走的,1986年12月26日回來。我這輩子第一次拍照,就是在部隊上。我和我愛人的第一張合影,也是當時還是我女朋友的她到部隊探望我時照的,後來結婚時都沒照相。

  回來第二年,我就結婚了。婚禮上,我穿的是黃布衣服,部隊上發的。家裡『抬』了1800元錢,給我結婚用。結婚就和家裡分開過了,因為是老大,又分到了家裡的抬款賬4800元錢。窮,就琢磨著掙錢。乾什麼呢?我想先倒茅臺酒試試。於是婚後第三天,我就離家南下,去了貴州省仁懷縣。那天是1987年10月12日,我穿著單鞋。回來時都12月多了,大冬天的,臨走時穿的那身衣服不管用啊,從雙城下車回家要走12裡地,到家時我臉都凍白了,腳回彎都費勁。那一次我拎回兩箱共12瓶茅臺酒。每瓶111元進的,賣二百多元。這樣,兩箱酒掙了1170元錢。那一次,我給家裡添了輛飛鴿牌自行車。第二次倒酒回來,我給家裡買了臺黑白小電視。這樣來回倒了半年後,我還清了家裡所有的欠賬。

  原先的村黨支部書記是我表哥,乾得不理想。1997年,鄉裡動員我來當,那時村裡外債多,還有一些惹不起的『土大爺』,我不太想乾,父親也不同意我乾。鄉裡說你不乾電工也不讓你乾了,說覺得我有能力,生活條件挺好,人又大量兒,能帶大伙兒致富。『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把土生土長的一畝三分地建設好,也是我的責任,於是我答應了。

  怎麼讓大家增收呢?我動員村民走出土地,去當農民工。這比單純種地收入多;走不出去的,可以租種出去務工人家的地,種的地多了,收入也能增多。後來我又開始組織農民出去打工。我們出去乾的第一件工程,是在大慶讓湖路蓋商場,做力工,那是最不掙錢但又最挨累最吃苦的活兒。第二年我成立了連生勞動力轉移公司,讓農民工由松散型變成組織型,再變成技術型,從鄉裡請人到村上定期培訓,有力工、瓦工、架子工、鋼筋工等,集體辦上崗證。領農民工出去修路時,不必要的人都不僱,都是自己來,邊乾邊學。這些年我們樓也蓋過,水泥路沙石路也修過。我乾活不挑人,只要你樂意跟著我出去,就可以,別人掙多少你掙多少。如今全村430戶,常年舉家在外打工的有136戶。

  村裡的泥濘小路變成水泥路了。過兩天你再來看看,村裡八趟街,每趟街都綠樹成蔭,兩顆大葉金絲柳夾一顆丁香花。街道兩邊還有很多鮮花。我們去年開始有了專職衛生隊,負責村裡的衛生清掃。現在我們這兒也像城裡一樣,早上各家將垃圾放在大門邊就行,有專人收。

  自從當上村支書,我就變成了一個忙人。這些年,基本上是半年在外打工,半年在村裡。我能這麼放心地在外頭忙,全靠媳婦兒在家操持家務。我倆是從小一個班混大的,小學同學。她對我奶奶的照顧贏得了全村人的好評。屋裡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條,孩子、老人也都收拾得乾乾淨淨。家裡成員過生日,逢年過節時,全家人能聚在一起樂呵樂呵,找個比較好的地方,撮一頓。她在我心目中比較優秀,我在她心目中也應該比較優秀吧。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