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麗莎和兒子在哈爾濱的家裡合影。 |
東北網4月25日訊 一個成功創造出快速發展奇跡的國度,正受到來自世界目光的注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黑龍江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這裡是四個友好的外國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在他們眼中、口中和心中,中國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
外國友人介紹
日勃克列夫·斯卡婭·拉麗莎52歲,來自烏克蘭的敦尼斯克城。現為《伙伴》雜志俄語特邀編輯
18年前,我剛從烏克蘭來時,那時的哈爾濱還不是一個很大很現代的城市,整個黑龍江也不如現在這麼有實力這麼強大。哈爾濱原來的老建築和低層樓房很多。那時,城市的最繁華的地段秋林公司旁邊有很多俄羅斯建的老房子,那些房子外表很好看,但生活在裡面的人們生活日用品很少,居家陳設簡簡單單,沒有太多的家用電器。當時裝一部電話很昂貴,有家庭電話的很少。我有很多當老師的朋友,家中都還沒安電話,有急事就趕到我的家裡,借我的電話打。當時我的第一感覺是:中國人很節儉!他們的日子還不富裕啊!
當時,我住在黑大的外教樓,給外教住的房子是相當不錯的,我熱情的邀請中國朋友來家中做客。然而,讓我不解的是,我的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都很少請我去他們家裡做客,要邀請我,也是去飯店,而且次數很少。為什麼不能去家中做客呢?後來我纔明白,原來那時中國人住的房子都很小,居住條件很緊張,他們很要面子,不好意思在這麼簡陋的家中招待外國朋友。
那時,哈爾濱有很多有軌電車,還有很多公交車,但坐在車裡的感覺很糟糕:車況很舊很破,因路況不好,車開得很慢。一路上,11路車的玻璃窗被顛得一直晃動著,那種噪音很大,叫人心慌意亂,我總是擔心它什麼時會掉下來砸著人。而且當時道路很窄,老是堵車,從和興路到秋林步行只需半個小時,但要坐車通常要一個小時。為了趕時間上課,我只好步行去上課。
那時哈爾濱商場的商品不全、品種也不多,只有秋林和哈一百的物品還豐富一些,但也沒有現在這樣琳琅滿目。我們有些韓國和日本同事都是請朋友從國外往回捎東西。我呢,買色拉等用品也都是去北京買。
18年過去了,我親眼目睹了中國人生活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的一個當教授的好朋友一家幾口住30多米的房子住了好多年,現在早搬進了80多米、寬敞明亮的大宅子,還有一套房子在江北,到了周末纔去住,他們的日子過得很富足很開心。現在,我的朋友很高興請我去他們家裡做客,他們的房子裝修得特別漂亮而別致。不僅如此,我的很多朋友的孩子也長大成婚了,我參加孩子們的婚禮時發現,年輕人都住進了高層建築,新房設計得很舒適很人性化,又寬敞又現代還很華麗。
朋友們的手機都已換過幾代了,都是又漂亮又功能齊全,而我用的卻是普通的手機。我是我的朋友中最早有家庭電話的,但我卻是最後一個有移動電話的。
我住的地方是普通民宅,剛來時,車棚裡密密麻麻地塞滿了自行車,現在車棚裡自行車快絕跡了,都變成了高檔摩托車。小區買車的人很多,院裡的過道都停滿了私家車,我們只能繞著走。院裡的好車很多,當然,也有奇瑞QQ等經濟型車。我發現,原來坐車老堵車,是因為道路窄;現在,也堵車,那是因為私家車多了的緣故。
我觀察到,不僅城裡人生活好起來了,農村的變化也大。我一直在一位農村小伙那買奶,他原來養了9頭牛,奶產的少也賣的少。現在不一樣了,他養了42頭牛,不僅給市民送奶,還給奶站送奶,他腰包鼓了,生活也富足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還娶妻生子了,整天樂呵呵的!他說要讓兒子跟我學俄語,要讓孩子做個有文化的人。
改革開放這些年,哈爾濱的變化真是太大了,一時也說不盡道不完。惟一沒變化的是哈爾濱人的性格。他們依然熱情友好、禮貌可親。現在,在我眼中,哈爾濱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兒子在這裡長大,他更像一個普通的哈爾濱人,現在是哈爾濱47中的初三學生。我們深愛著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