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4月25日訊 一個成功創造出快速發展奇跡的國度,正受到來自世界目光的注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黑龍江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這裡是四個友好的外國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在他們眼中、口中和心中,中國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
外國友人介紹
羅伯特·伊斯特布魯克來自澳大利亞,曾在墨爾本大學、新英格蘭大學、悉尼大學學習。2001年來到中國至今,一直生活在黑龍江,先後在大慶石油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學院任教。
我先後在悉尼大學和新英格蘭大學學習語言教學和中國文化,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對中國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興趣,我希望近距離的接觸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2001年,我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我的第一站是大慶石油學院,我在那裡工作了4年,隨後又到了哈爾濱,先後供職於哈爾濱理工大學和哈爾濱學院,現在我已經在中國生活了7年,隨著我的漢語水平緩慢的進步,我感覺我已經慢慢地融入到了這個城市。
在中國的7年裡,因為一直在黑龍江的高校工作,所以我眼裡中國的變化就是大學的變化:大樓越來越多了,學校越來越新了,校園每年都有新的變化。比如我2001年第一次來中國時就到了大慶石油學院,做英語教學,就是你們說的『外教』,當時大慶石油學院是在安達市,是個小城市,兩年後學校搬到了大慶市,從一個小地方到了大的地方,學校的教學樓全都是新的,校園也特別寬敞、漂亮。雖然當時學校的設施還沒有完全建好,但逐漸的越來越好了,環境也特別舒服。這樣的變化,據說中國很多的大學都一樣。
大學裡的學生變化也很多。我在大學的7年裡,時常觀察學生們的穿著打扮。前幾年,我看到大學生們穿戴還很一般,而這幾年就時尚了很多,而且都很國際化,外國流行什麼他們就穿什麼了,什麼品牌的都有。
最初來到哈爾濱是因為喜歡這裡的氣候,涼爽舒適。從大慶到哈爾濱,我看到的變化還有很多,當然不是一下子變的,而是一點一點漸變的。在大慶時,我就經常來哈爾濱購物,覺得城市間的火車都在不斷的變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了;比如哈爾濱的公交車,也總是有變化,越來越新了,整潔了。還有中央大街,我經常去那裡,感覺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那裡的商店、飯店人流如潮,百年的建築保護完好。我給它們照了很多照片,很漂亮。
令人慚愧的是,我的漢語水平一直進步的比較緩慢,我總是說,我的時間都用來幫助中國人學英語了,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時間學習漢語了。一方面,漢語十分精深,相對其他語言來說更難學;另一方面,英語教學幾乎佔據了我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有的學生甚至開玩笑的叫我『工作狂』,我並不介意,我和我的學生都是很好的朋友,希望我的教學方法可以幫他們學的更快、更容易。
我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業餘時間我喜歡聽中國的古典音樂,琵琶、古箏曲。只要有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就和中國學生們過節,我喜歡吃餃子、粽子、元宵,還有『蓋澆飯』。
我已經漸漸融進了這裡的生活。我希望大學教育更實用些,而不是為了找工作;教學方法上也應該改進。我很想在哈爾濱辦個學校,當然這需要很多錢,等我的錢多了,也許會在這裡辦個學校,采用更先進的教學方法,這是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