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5月6日訊 『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矙歷史的風風雨雨。』我們試圖通過斑斑駁駁的記憶片段,還原出博物館三十年來的變遷。
1
1980年 恐龍的故鄉有了
第一具恐龍化石
一位文博專家的志向
1980年,變革時期。省博物館在這一年裡卻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給人們以視覺震撼的,是恐龍化石展。一張照片,催生出恐龍化石的展出。
時間回溯到1977年。當時省博物館中生代古動物部分關於恐龍的陳列,只有一張巨大的恐龍照片,沒有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可供展出。就是這張照片,觸動了當時的館員魏正一。因為照片上的恐龍化石是俄國人在黑龍江省發現的,俄國地質學家於1915~1917年在黑龍江邊中國一側挖走大量恐龍化石。因此,國外的恐龍專家都知道中國的黑龍江邊出產恐龍化石。為此,魏正一很不甘心:『外國人能發現,我們怎麼就不能發現。』
昔日的館員如今已經成為文博專家。記者看到年過七旬的魏正一時,他正在撰寫省博物館新館自然地理部分的大綱。1961年他從蘭州大學畢業後,懷著『到邊疆去』的事業憧憬,來到省博物館,一乾就是四十年。曾負責發掘和修復、裝架恐龍、猛?象、披毛犀、王氏水牛等大型古動物化石骨架13具,填補了東北地區博物館中這類展品的空白。
『文化大革命前,每年都會有高校地理系的學生來省博物館上課。那時候,展品可遠沒有現在豐富,當時的古動物化石只有一具披毛犀,即便這樣,來參觀的市民也很踴躍,其中學生非常多,而且興趣很濃。』回首追憶上世紀60年代,魏正一說:『那時候人們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
由於『十年動亂』中陳列展覽被拆除,一些藏品被肆意破壞,博物館受到重創。魏正一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博物館首先做的事兒就是收集展品。
一架恐龍化石帶來轟動
文革時代的痛苦和壓抑已經逝去,魏正一開始尋求和以往不同的未來,從1978年開始,他的生活發生了轉變。和他的名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恐龍。
『我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在嘉蔭龍骨山發掘恐龍化石的野外考古生活。』魏正一說,當年從太平林場到漁亮子踏查時,在江畔沙灘上揀到許多破碎的恐龍化石,發現了好幾個化石層,但遺憾的是由於漲水這些化石失蹤了。後來在他負責的二號地點又挖到了化石層,發現了兩顆如拇指大小的奇特牙齒,這就是凶猛的霸王龍的牙齒。
『後來我和同事們又挖出恐龍椎體54節,然後在地下室裡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將破碎的恥骨復原。那兩個月,真是既忙碌又興奮。』魏正一說,這一架完整的骨骼受到了許多古生物專家的贊賞。這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組裝成的第一具鴨嘴龍化石骨架,填補了中國東北各博物館沒有恐龍化石的空白。
『1980年,第一具恐龍化石在博物館展出,省博物館裡人聲鼎沸,那時候,來參觀的市民可是不少,把恐龍化石圍得滿滿的。看著人們那驚奇的神情,心裡那種滿足感,別提了!』說起那天的情形,魏正一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魏老還記得恐龍熱之後當時的館長為了吸引市民參觀,搞了很多創新,從南方引進了蟒蛇,還在魚缸裡養了娃娃魚,讓很多小孩子很感興趣,不拘一格的做法讓當時的省博物館處於比較活躍的狀態。
2
1985年 背著展板下鄉巡展,點著汽燈給農民講解
登門售票,觀眾劇增
『這天可是盼來了,1978年7月1日,東北烈士紀念館正式恢復開館了。』從烈士館被查封到下鄉參加宣傳隊,再到回城無所事事的呆著,最後到為重新開館四處奔波,東北烈士紀念館原館長溫野說:『從那天起,生活纔重新有了意義。』
和記者說起烈士紀念館正式開館那天的情景,已是74歲高齡的溫老說,『到啥時候我都忘不了,當時的省領導來參觀,媒體報道,轟動全國呢。』
溫老說,1979年,展覽全面恢復,而且從1977年開始,東北烈士紀念館搞起流動展覽小分隊,當時在全國影響很大,1982年,《光明日報》對此曾做過報道。
記者在省博物館提供的一份資料上看到:由於舉辦了大量的專題臨時展覽,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觀眾劇增,其中1982年到館參觀人數達到68.2萬人次。曾搞過登門售票的服務方式,既增加了觀眾人數,又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效益。自1985年開始,我省博物館事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
講解員不夠,聘來臨時員工
物質貧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卻有著非常豐富的精神生活。『那幾年,是我最忙的時候,經常搞下鄉巡展,我們下去也真受群眾歡迎。』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群教部主任杜九梅至今還記得那段忙碌而充實的歲月。
『有時候到農村的大隊部裡搞展覽,沒有電燈,點著汽燈講解,熏的我直流淚。』杜九梅說,看著從田間回來的農民圍坐在一起聽講解,那眼淚也就有了喜悅的成分。
1985年以後,杜九梅在館裡任財務工作,同時兼任講解員。那時候,紀念館已經增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視察黑龍江的情況,館裡工作人員搞外出調查、征集圖片、收集資料。這個展覽成型以後,大家就制作了一套展板,背著展板、電影機就下鄉了,去廠礦、到田間地頭、到勞教所、學校,由於講解員忙不過來,就聘臨時的。『那時候,下鄉巡展是常事,現在可是有十多年不聘臨時工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臨時展覽的增多和經費不足,這種下鄉巡展基本不搞了。
在那段繁榮階段,還讓魏正一記憶深刻的,就是對資料積累的重視和鼓勵人員搞研究,專注於歷史文物、藝術品與自然標本的收藏和研究。在他家裡,記者看到一本省博物館內部印刷的冊子,名字叫做《自然研究》,印刷時間是1986~1992年,內容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寫的論文和文章,刊登了《黑龍江省鳥類概況》等文章,留下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3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博物館『下海』,開了18個門
創收!創收!
『在1992年,上面來了要求:搞創收。』溫野當時任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他現在說起來還苦笑:『博物館能怎麼創收,往外租房子是惟一的辦法。』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八十年代的美好之處已經不再堅守,逐漸形成了濃厚的商業氛圍,博物館開始遇冷。社會公益場館盛行『以商養文』,並形成了市場和公益角色的錯位。魏正一說,投入不足嚴重影響文物征集、藏品保護、陳列展覽等正常業務工作的開展。
當時像省博物館這樣的龍頭館也需要依靠創收來維持正常運轉。經濟大潮的興起、革命傳統教育的淡漠、集體參觀的減少,也使得東北烈士紀念館進入了低迷期。
『經費不足,成了博物館發展的最大障礙。』東北烈士紀念館研究員李雲橋記得,在1998年左右,烈士館由於大部分是木結構,做了一次大的維修,閉館了兩年多的時間,後來的5年因為沒有基本陳列搞的都是臨時展覽,烈士館沈寂了一段時間。『財富的誘惑打破了人們心靈上的平靜。』李雲橋說。抗日戰爭60周年時烈士館纔有轉機,省裡安排了600萬元資金,省財政撥了200多萬元,把基本陳列搞了起來,從內容到形式上開始有了新變化。
商業化之痛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歷史建築物像省博物館一樣被如此地商業化。』哈爾濱市民蒲女士說,這個觀點得到她周圍人的認同。
蒲女士曾參觀過很多城市的博物館,她說:『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聽說博物館場館被出租了,我嚇了一跳,去看了纔相信,當時的很多地下室被租給賣家具的。最近我粗略的查了一下,整座建築的臨街部位,分別被租給了16個商家經營,有金店、服裝店、眼鏡店,開了18個門。紅軍街一側還有私挖的采光井,裡面都形成了半地下門市。博物館外牆屢屢變臉,被淹沒在一片商海中。』市民戲稱:博物館『下海』了。
近些年省博物館私挖采光井開門市的事,已經出現多次,管理也多是先緊後松,甚至最後默認。有專家說,黑龍江省博物館近20年來遭到的破壞遠遠超過前60年的歷史總和。
流浪的『猛?象』
『我們其實也很無奈和委屈,經費不足只能這樣。』省博物館副館長李玲說,看看我的辦公室,都什麼年代了,連臺電腦都沒有。
李玲對記者說:這些門市房的租金一年能有一百多萬元,但場館一年開門的基本消耗近600萬元,所以很難擺脫窘境,由於經費不足,靠國家財政撥款和門票收入,根本不能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運轉,目前省博物館連展品的征集費都沒有。免費開放前每天能有二三十位觀眾,那真是冷冷清清。2003年,這裡搞了水族館,當時門票是40元,後來降到20元,試圖增加參觀量,但三年之後,無疾而終。
由於目前省博物館的展館設施陳舊,條件有限,展出的文物只有3000餘件,僅佔館藏總數的1/30,而未曾謀面的館藏珍寶多達9萬餘件,其中的一些價值連城。省博物館有一件龐然大物——猛?象化石骨架,只因館內條件限制,『小家』裡難容身材魁梧的『猛?象』,於是它只能到全國各地巡展,成了有家難回的『游子』。
『現在到博物館、紀念館都是被動式的參觀,基本上全是圖文介紹以及講解員的講解,而且展品多少年不變,去一次也就夠了,基本上是轉一圈就出來。』哈市市民旬女士認為,除了經費不足,我省的博物館也應該找找自身的問題,如文物陳列方式嚴重滯後,觀眾進展廳還是看展覽、聽講解老一套,被動式參觀也是博物館門可羅雀的一個原因。
省文化廳博物館處研究員柳偉光說,其實近年來哈爾濱市的一些博物館和紀念館也開始創新,每年都會舉辦幾次大型專題展覽。一些博物館對於遇冷的原因,認為是由於經費不足,宣傳的不夠,市民不了解情況。
4
2008年免費時代承載了太多期待
公益回來了
『這六塊錢的門票,就把市民的腳步擋在了門外。』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李館長說,『我們館以前是不收門票的,1991年開始收5毛錢,2002年漲到6元錢,那段時間每天只有一兩個人來參觀是常事。』
越來越貴的門票使得博物館一步步旅游景點化了。門票就像一道門檻,使得博物館不僅自身受損,公民的文化權益也受損。
2004年5月1日,好消息傳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宣布,博物館等公益文化設施率先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得到公眾的熱烈響應。當時,省博免費參觀者佔總參觀人數的四分之一。2008年,博物館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月21日,黑龍江省博物館、東北烈士紀念館、省民族博物館、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4個省級文化場館率先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博物館開始回歸公益事業的基本屬性。
觀眾回來了
免費開放、申報國家級博物館,東北烈士紀念館走出往日的陰霾,今年,工作人員感到尤為忙碌。該館辦公室主任由春華說,現在參觀者已經超出過去的幾十倍。『用觀者如潮來形容,不為過。在清明節期間,三天接待了近萬人。』
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李館長說,現在來的人可多了,最多的時候來了五百多人,由於我們紀念館是保護建築,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我們已將人數限制在200人以內。記者在該館參觀者的簽名簿上看到,來這裡的有工人、個體戶、大學生、教師,幾乎各種職業的都有。
柳偉光介紹,現在博物館人氣大增,過去來參觀的多是未成年人、較有文化品位的人,而現在大多數中低收入者成為主體和最大的受益者。雖然出現了『井噴』的現象,但由於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免費開放正一步步走向正軌。他說,雖然我省博物館事業有了可喜的變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設施總量不足、檔次偏低;陳列展覽陳舊缺少特色;基礎設施和安防、技防設備落後;同時,也還存在工作機制僵化、工作方式老套單一、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經費不足制約博物館事業發展外,博物館行業缺乏發展意識,事業發展缺少理論和法規支橕,而且運行機制缺乏創新。
明年省博物館新館的破土動工,將為我省文博事業的發展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那將是一座現代化、國內一流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人們期待著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