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開放三十年:鏡頭裡的光影和三十年變遷
2008-05-06 13:54:1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彩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上世紀八十年代,像攝影師陳鳳春這樣旅游時自帶相機自拍照片,是平常人十分羡慕的。

 

  圖片下方『城鄉』二字是金字,這個做法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度風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陳鳳春把妻子在北京的照片認真地著了色:粉紅的襯衫、通紅的嘴脣。

  1988年,陳鳳春兒子5歲生日照。小家伙捧著紙板做的道具,生日蛋糕道具上面的『五周歲』字樣是可以根據情況調換的。

  東北網5月6日訊 在哈爾濱道裡區繁華的尚志大街上,真美照相館的三層小樓,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的映襯下,顯得有些滄桑和落寞。門口懸掛著的一個頗古典的圓形銅牌,上面寫著:真美照相館,1936年創建。這裡一直執業照相,只是裡面的攝影師不知換了幾茬。

  兩代攝影師的『暗房』生活

  『我們照相館早就沒有暗房了,那都是膠卷時代的特征。我現在的工具基本就是數碼相機、電腦。』

  年輕的攝影師陳旭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在電腦上熟練地修飾剛拍的兒童照片。他先是把小家伙幾張照片周圍的普通背景剪掉,然後換上用電腦制作好的有美麗草坪、鮮花的背景圖。一張照片裡很快就『安置』了兩個不同姿態的小家伙,然後合成,一張可愛的兒童攝影照就完成了。『這就是我每天的拍攝生活,一坐就是一天。』他說。

  『老攝影師恐怕很難找到了,如果他們現在走進照相館都得發蒙,看什麼都沒碰過,電腦、數碼、掃描儀……像這個老式座機,我們就當擺設,多少年就不用了。』陳鳳春指揮著員工把牆角裡一臺古董一樣的老式照相機推了出來,讓記者探頭看裡面的鏡頭、暗盒、氣動快門。陳鳳春是真美的『頭兒』,在這行摸爬滾打了30年,工齡和陳旭的年齡正好一樣大。

  說起以前的『暗房』工作,陳鳳春津津樂道:『那時在暗房裡,安個特別暗的小綠燈,什麼都看不見,衝膠卷全靠用手摸,曝光時間要掐的特別准,全憑感覺計時。』

  今年30歲的陳旭,在真美照相館工作也有12個年頭了,但與陳鳳春比,他實在是個年輕的攝影師。他說:『出校門後並不太喜歡這個工作,但越乾越喜歡,用光、調焦、抓角度、設計背景,講究的是形神兼備,拍個好照片出來,很有成就感。』

  今年53歲的陳鳳春1979年作為知青從農場返城,先在北方攝影社工作,1988年調入真美照相館任經理。現任真美照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鳳春的父母早年在顧鄉開了一家個體照相館,公私合營時歸了公。下鄉返城時,陳鳳春接了母親的班,一腳踏進照相館。在他所有的想象裡,進照相館就應該照相。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伊始,百廢待興,照相業也迎來了一批新的初高中畢業生,攝影社還專門請來老師傅給新人培訓。

  陳鳳春被分到了車間工作。照相館的車間就是照相的後期制作,衝版、洗片、著色、放大、修正、裁剪……他說,其實外人不知道,這裡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那時,年輕的陳鳳春,對一切都充滿了激情。正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家庭旅游熱開始勃興,不少家庭假日去公園、江邊野游。這給國營照相業帶來一次新的繁榮期,照相館的膠卷衝擴量大增,師傅們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在黑??的暗房裡有時一站就是一天……

  上色,黑白照變『彩照』

  因為在真美沒能找到更多的令人滿意的老照片,陳鳳春於是翻出了自己家人的舊照片。邊看邊講,一段一段關於照片的變遷故事,幾十年的光影變幻,慢慢在眼前展開……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還一直是黑白照片時代。那時在照片上可加工的,一是加花邊,或寫上字,照片下的留白處後來還能加上企業或者風景的小圖形等。著色是很時髦的照片了,當然在當時要比普通的黑白照貴很多,一般人不捨得照。

  最讓陳鳳春得意的,是一張一個小女孩抱個洋娃娃的照片,照片的特別之處在於,那上面的『城鄉』二字是金字,而不是當時普遍流行的鋼筆字。這個做法被發明之後,一度風行起來,成為時尚照。原來,在照片上燙金字,是陳鳳春年輕時的一項發明。

  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初期,越來越多愛美的年輕人走進照相館。陳鳳春記得,那時各家照相館生意興隆,也都列開架式比賽般推陳出新。陳鳳春先是在暗房搞起了革新。當時有經驗的老師傅靠心裡默數曝光膠片,掐時很關鍵,他就花幾個月的時間鼓搗出了個電子定時器。雖然他現在認為那是『雕蟲小技』,但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之後,他又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靠一遍遍地拆卸老相機,研究出了電子快門技術。

  陳鳳春說:『當時我二哥在文具廠工作,他有次拿回一圓珠筆,上面燙了金字。我靈機一動,何不把照片上黑色的鋼筆字也改成金字呢?』這事說起來容易,需要特殊的金粉材料,還要掌握好溫度,到印刷廠做字模等等。那時的時尚照就這麼出爐了。

  後來,陳鳳春又鼓搗出了閃光傘等一些革新發明,年紀不大的他,工資也因此漲了好幾次,各種榮譽紛至沓來……

  陳鳳春最用心之作,也許應該是他和妻子去北京蜜月旅行的幾張照片。那時,能自帶相機自拍,且在天安門前留影,意義非同小可。陳鳳春回來把妻子的照片認真地著了色:粉紅的襯衫、通紅的嘴脣,連旁邊的石獅子都讓他著上了銅黃色。似乎是一眨眼的工夫,我國就普及了彩照,再也不用在照片上著色了。

  陳鳳春兒子5歲生日照引起了記者的興趣。漂亮的小家伙在一個擺滿水果、蛋糕的桌子旁開心地笑著。『那個桌子其實是張紙板,上面的東西都是畫上去的。』陳鳳春說,那是1988年,照相館裡的背景、道具全靠在紙板上畫,現在看起來假得很,但當時可都這樣的模式……

  照片裡的人文變遷

  『以前,照相是件很嚴肅的事情。很多到照相館裡來拍照的,在鏡頭前要麼直挺挺站著,要麼就死板板地坐著。現在,顧客都像演員似的,要什麼姿勢擺什麼姿勢。』在陳鳳春的記憶裡,人們在照相機前的神情,幾十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鳳春的這個親身經歷現在都當笑話聽了:『一對來照結婚照的青年人,攝影師鑽進老式坐式照相機裡,都要用布蒙住自己看鏡頭。可看了半天,鏡頭裡咋沒新娘呢?趕緊出來看,原來,新娘因為太緊張了,暈倒在了地上!而新郎手裡緊緊地攥著塑料花,正死死盯著前方,根本不知道新娘哪去了……』

  陳鳳春說,最能看出變化的,是結婚紀念照。從男女的位置就能看出地位上的變化,早期的照片一般是男的往凳子上一坐,女的在其身後側站著。後來男女平等了,照片裡的很多合影都是倆人並排坐著。改革開放之後,男的敢『摟著』女方照相了。再往後發展,男的已經是站在女方的身後了。看現在的婚紗攝影,女方是照片上絕對的『主體』……這種位置上的變遷,反映的其實是社會人文的巨大變化。

  照片裝飾也發生很多改變。陳鳳春說,以前的畢業照,多半都寫上『畢業留念』或『前程遠大』、『志在四方』什麼的,結婚照也就是『革命友誼』、『同舟共濟』……後來,照片上開始出現配景或花形圖案,很受年輕人追捧。待彩色照片出現後,人們更多追求色彩的變化,服飾變換多樣。尤其上世紀80年代後期,『傻瓜』相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自拍自照。那時人們影集裡最多的照片就是在公園、田野裡野餐、聚會,表情隨意而快樂。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些人開始『回歸』照相館,拍攝所謂的『藝術照』;後來由單張發展成『集』,裝幀成冊,照相館提供各式精美相冊,頁面題詞也開始變得浪漫而溫馨,多為『情』、『緣』、『愛』等情感色彩的詞句……

  現在,年輕的陳旭多數時間是兒童攝影。陳旭說,現在一般都按套系拍照了,少有為了一張照片到照相館來的了。一個最小的兒童套系起碼也得12張照片,一拍就得幾十張。他說,現在的孩子大多很會照相,小小年紀就很會擺POSE。

  從『紀念』到『寫真』

  陳鳳春說,人人都愛美。愛美的人都喜歡照相。

  當然,照相的人不一定是為了美。為了紀念,為了友誼,為了愛情,為了留存……總之,為了記憶,人們通過照片,留下瞬間美好,記錄永恆人生。

  陳鳳春說起人們照相觀念的變化很是感慨。他說,以前人們照相,更多的是為了留個紀念,同學畢業、朋友聚會、親人離別,或者結婚紀念、開會留念、旅游紀念……因此早期的照片上都會寫上『×××留念』、『×年×地紀念』……等到家庭相機的普及,人們拍照由單純的紀念性質,更多的變成了個人、家庭的娛樂活動了,這是國人一個不小的變化。而發展到後來的『明星藝術照』、『寫真集』等,照相這種娛樂活動,已經成為人們追求自我、展示自我的一個方式。

  尤其現在照片的『實用主義色彩』十分濃重,考試、找工作、各種證件照……照片的需要和被需要幾乎無處不在。人們也越來越學會從照片中尋找快樂,布滿街頭的一次性快照、純娛樂的『大頭貼』、照相館裡的隨意合成……還有把照片做進臺歷、掛歷,甚至印制到杯子、盤子、T恤衫上……人們在娛樂照片的同時,其實也就是自娛自樂。

  從在鏡頭前被攝影師『擺布』,到如今的自我『設計』,這種變化所折射出來的不僅是簡單的消費觀念的變化,更多的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巨變。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