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照片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瞧,用照片制作的個性臺歷,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蘇強攝 |
東北網5月6日訊 在真美照相館,那臺老式照相機,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國產機,有龐大的木制機殼,像魔術師變戲法的大箱子,下面還安裝了四腳輪子。拍照時攝影師要鑽到蒙著的紅色或黑色的布裡面,然後手裡攥著拳頭大的『氣球』,『吱吱』地捏著,對著鏡頭前的人喊『預備——』。
照相館裡的這個鏡頭,恐怕是四十歲以上年齡的中國人的經典記憶。陳鳳春還記得,最早照相館用的還都是從德國、日本進口的,後來纔有了國產的座機。在黑白膠卷出現後,人們使用的也多是120單反機,就是拍攝時要從上往下看鏡頭取景的那種。到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135機出現了,很多人開始背著相機走出戶外,只是那時膠卷比較貴,柯達、富士等名牌膠卷人們耳熟能詳。但那時拍攝者還限於一些較專業的人士,很多人曾把會使用照相機當作很有技術的一門學問。陳鳳春說,那時候外出照相,必須要找一個會攝影的,相機在人們心目中是很金貴的東西,一般人都不敢碰。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家庭用相機中開始出現『傻瓜』一族。之所以叫『傻瓜』,就因為沒學過攝影的人也一樣拍攝,只要按一下快門,連焦距都不用調,都是自動的,而且價廉物美,這使很多家庭迅速『普及』了傻瓜相機。此時,相機再也不是什麼神秘之物了,它成了中國很多普通家庭日常娛樂休閑必備的工具之一。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照相業的巨變非常迅速。老攝影師回憶,隨著彩色擴印設備的引進和普及,很快掀起了新一輪的照相熱潮。那時照相館的拍攝業務不多,但衝擴膠卷的業務量卻相當大,也因此,個體戶開辦的彩擴社遍地開花。衝洗膠卷,成了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是照相業面臨的一次重大變革。電腦技術開始應用於修改照片上。這方面,年輕的攝影師陳旭記憶很深。1996年,18歲的他剛跨進這一行,正學著使用135單反雙鏡頭拍照呢,就看到有人開始使用電腦修改照片了。那時這可是十分高級的技術,因為擁有電腦的並不多。可是沒幾年工夫,這項技術就迅速普及開來,照相業廣泛使用電腦處理照片。很快,一種明星類藝術照甚囂塵上。愛美的人紛紛湧入照相館,以明星式樣化妝、可供選擇的各種服飾裝扮自己。
進入新千年後,數碼照相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所有與照相有關的行業。家庭裡迅速淘汰了各種檔次的『傻瓜』相機,銷售膠卷的商店櫃臺很快縮減。而隨著家庭電腦的廣泛普及,人們把數碼相機中的巨大存儲,隨時裝進電腦裡,衝擴照片的人越來越少……而照相業也在這種技術更新的步履中,尋找自己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