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品豆腐看清河——清河林區改革見聞
2008-06-02 16:34:1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景輝 利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日訊 清河有句嗑兒:『水豆腐嫩又厚,乾豆腐香又薄,起來晚了買不著。』

  『起來晚了買不著。』此話當真?筆者連起兩個大早,蹲市場、串街巷,探究竟。

  早4點半。一聲吆喝——『豆腐——』,井維英推著三板豆腐在清河通江街農貿市場叫賣。

  5點15分,她家那口子騎著『倒騎驢』馱著兩板豆腐又湊過來。

  6點。5板豆腐賣完。兩口子樂呵呵地離開市場。

  1、豆腐賣得為啥這麼快?

  多了萬張嘴,豆腐咋夠吃?清河豆腐好,名不虛傳。一位老人邊買邊誇:『這豆腐,細發!一碰直顫巍,吃起來像雞蛋糕兒。』

  佳樂豆腐坊老板蘇文忠,一天就做120斤乾豆腐。媳婦在門口擺攤賣,早6點至9點,准完事兒。

  鎮上人吃,溝裡人也點著名的吃街裡豆腐。『串街』老人張來春領車來到井維英身旁,一比劃:『上50塊。』

  『近幾年,豆腐賣得快,都不用吆喝……』旁邊一買豆腐婦女插話:『一到點兒,哪兒是賣,就像是「發」豆腐。這幾年,賣豆腐發了。』井維英聽得直樂。

  如今,清河鎮有39家做豆腐。每天,小戶做兩板,大戶做五板,早晨賣一陣兒,有的怕早晨沒買著特意留板豆腐中午再賣會兒。即使這樣,還是『起來晚一點,來了晚一點買不著』。

  為啥豆腐賣得這麼快?一位林業退休職工脫口而出:『一是好吃,二是外來務工的「海」了。』『海了是多少?』『咋也得一萬多。多了一萬多張嘴,豆腐咋夠吃?為滿足人們吃豆腐,清河林區管委會正著手興建豆腐加工廠。

  2、人往高處走人潮湧清河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清河,正是人們撲奔的『高處』。

  近三年,13000多外來務工人員紮根清河林區。萬餘人緣何流向清河?

  外來務工人員說:城像樣,街乾淨,掙的多,看病便宜,孩子上學不花錢……

  清河林區管委會主任田喜軍說:功在改革,得益於招商。

  截至去年底,共引資10.56億元,其中去年3.96億元。引進具有發展前景的項目18個,已建成投產12個。提供就業崗位1萬多個。

  清河林區勞動力嚴重短缺。為解燃眉之急,出了名的『林小摳』破天荒第一次花錢在省級新聞媒體連續打廣告招工。

  政策優惠:凡來清河創辦實業的投資商,願意落戶的可以落戶,子女上學享受林區子女同等待遇;有特殊專長的急需人纔、專家,提供住房一套;工資標准在全局平均工資基礎上,上浮3~5倍,項目達產後,可按稅後利潤分取5%獎金。從2005年開始,凡在清河林區打工1年以上或來投資經商者的子女,均可免除上學費用。

  樺川縣農民李春秋,看了廣告後,全家來清河林區買房落戶。她在哈爾濱九聯窗飾制造有限公司當了一名女工,每月能掙1000多元。鄉裡鄉親聽說她家搬清河都心動,問咋樣?她說:『我說不行,你們去一趟,親眼看一看,相中了,你們就過去。』結果,30多家親戚落戶清河。

  清河為提高教學質量,聘請了61個大學生,投資70多萬元為小學添置了42架鋼琴。不僅如此,為讓當地和外來務工人員看得起病、看好病,還高薪聘請了8位教授,購進先進醫療設備核磁共振。

  現在,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340多人在清河享受全免費義務教育。

  『清河林區雖已進1萬多人,可現在還缺,再招6000人,就贏了。』田喜軍充滿信心。

  3、改革結碩果山綠民增收

  透過『豆腐現象』,可見一斑。清河林區衣食住行的變遷,詮釋著經濟發展。

  『兩危』時期,清河曾提出『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如今,這句話顛了個個兒:『人從哪裡來?錢往哪裡花?』

  去年,林區社會總產值實現9.4億元,是1998年的7.23倍,財政收入1.4億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

  山綠了。經濟發展從依賴林木資源消耗轉向生態保護,建立了2.1萬公頃的省級響水河自然保護區。現在,管護區在每年帶給8600多戶職工家庭1.3億元收入的同時,森林資源也在以每年17.6萬立方米的幅度增長。去年,在可采資源較為豐裕的情況下,主動下調木材產量2.6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230萬立方米,比10年前增長了20%。

  民富了。職工人均月收入由十年前的180元增長到1880元,增了10倍。去年,林業和外來人口人均年收入9162元,高出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一倍多。

  清河林區的變遷,源於『林區區域管理,內部政企分開』的體制改革和『用發展林區經濟取代發展林業經濟』的戰略。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