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用農作物種植合作社以新"四化"破解"四小"難題
2008-06-10 06:47:3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9日訊 『一家一戶沒出路,大伙「抱團」能致富,合作社是「擎天柱」,林永明帶咱走富路。』這是流傳在呼蘭區大用鎮一帶的新民謠。

  2003年,呼蘭區大用鎮農民林永明帶頭創辦了由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及普通農戶參股的『大用農機作業合作社』,林永明任董事長。2007年,『大用農機作業合作社』更名為『哈爾濱市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從農機作業到農作物專業種植,林永明以『土地經營規模化、田間作業大型農機化、農業生產標准化、種植作物品牌化』的四個新型現代化,改變著『種植小規模、整地小農機、標准小生產、銷售小產品』的農戶分散經營傳統模式,走出了一條『土地跟著項目走,項目圍繞產業走,產業帶動農民走』的致富新路。

  土地『歸大堆兒』

  糧食賣出全省最高價

  5月14日,呼蘭區玉米收購價已達每市斤0.72元。但農民林永華卻說:『這個價格比我們合作社的(收購價)還差一毛五。』林永華就是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

  2007年,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兩種形式,使土地經營規模達到1.5萬畝。一是訂單產銷合作,合作社與575戶農民簽訂了1萬畝玉米訂單面積,每市斤玉米合同收購價格0.65元。這比當年秋天新玉米市場價格每市斤高出0.15元。如果把種、肥、機耕費等優惠計算在內,訂單社員每畝玉米實際收入要比非社員高出200多元。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合作社與118戶農民進行了土地股份制合作,共流轉土地5000畝,每畝地向社員支付租金400元,每畝每年還可以獲得50元左右的紅利,因此社員們每畝土地收入比非社員要高出150多元。

  細心的農民會算出,土地『歸大堆兒』,無論是租金還是訂單,都是全省當年的最高價格。而如果是土地流轉的社員,則還可以『騰出身子從事別的產業』。社員林永華家的17畝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不用種地年收入就達6800元。他和愛人、兒子,通過打工和到合作社從事勞務等方式,年收入1.8萬元,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5000多元,比不入社人均提高1000多元。

  合作社的『高租金』和『高收購價』,讓當地農民分外『眼紅』。2007年春天合作社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時,農民們紛紛爭著加入合作社,有的甚至動用了『說和人』。

  有專家評論,大用合作社的『土地股份合作』和『訂單產銷合作』,把原有的統分結合進一步昇華,它在促進土地大面積流轉的前提下,使農民土地得到昇值。

  大農機作業帶來大豐收

  土地一連片,合作社的大農機就顯出了威力。以玉米收割為例,收割機每小時作業量是8畝地,相當於10個人工一天的作業量,而費用僅是人工的1/3左右。用社員們的話說:『咱這點兒地,拖拉機一突突就完了。』

  近年來,東北黑土地有機質明顯下降,耕層變淺,犁底層上移,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土地分散只能用小農機耕種,造成大農機難進地。有學者斷言,東北黑土地不能實現連片種植,大農機的作用就不能發揮,土壤質量下降的趨勢就難以遏制。

  大用合作社現有農機總動力1685千瓦,其中大型動力662千瓦,農機具比例為1:3。強大的農機動力和土地連片,使合作社的大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合作社大型拖拉機完成作業面積近10萬標畝,機械耕施肥面積達到95%,在農業生產的17項田間作業中,農機作業已達到16項(只有間苗為人工),農機作業率比2006年提高50%以上。

  由於擁有了土地耕種權,合作社自然可以優化耕作制度。大用合作社堅持農機農藝結合的方式,推行田間作業機械化、地力培肥有機化、種植結構適宜化,實施了『一年深耕、一年淺耕、一年少(免)耕』的『三三耕作制度』。通過機械滅茬、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辦法,有效遏制了土壤有機質連年下降的趨勢。2007年經省土肥站檢測,大用合作社耕種的土地,有機質出現回昇的喜人局面。

  大農機作業,體現出現代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據測算,2007年合作社玉米平均畝產達到720公斤,比農戶自己耕種高出20%多,畝增產糧食144公斤,共增產糧食220多萬公斤,增收286萬多元。同時,使118戶農民成為『自由人』,安心去搞『非農收入』。

  按『四統一』標准化生產綠色食品

  50多歲的郭洪亮近兩年種地不按『規矩』了,好好的耕地,他非要進行間種,種兩壟閑兩壟。村民們不解:『這不是種一畝扔一畝嗎?』而老郭卻理直氣壯地反問:『我跟合作社學的還能差?』的確,老郭的種法讓糧食增產一成以上。

  老郭是社員中的先行者,他把合作社正在試驗的項目移植進自己的承包田裡。而大多數社員,都要嚴格執行合作社標准化生產。大用合作社按照建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要求,實現『統一生產標准、統一供種肥、統一農機作業、統一技術服務』的『四統一』標准化生產。

  合作社全部實行大農機秋整地,全部施用有機肥,全部進行統一供種肥,全部接受合作社農技人員的指導服務。由此可見,農民在種地環節上,基本喪失了『自主權』,在制度上確保了整地、播種標准化,使優良品種、先進栽培和實用農業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原來一家一戶耕種品種難統一、實用技術難推廣、大型農機難進地等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從而加快了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

  社員在受到『標准限制』的同時,當然也享受著社員的優惠。從整地、種肥及收獲的全部生產過程中,社員基本上不用投入生產資金,這些由合作社墊付的經費,在糧食收購時一並扣除。資金利息再加上國家的各項補貼,每戶社員可增收近千元。

  農業標准化生產,使過去『政府管生產』,變為合作社(企業)管生產。也使村屯乾部職能由過去的『管村民』,轉變為受企業委托『服務社員』。有關專家評論,這種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農村管理模式,將成為今後農村改革的方向。

  『品牌』經營使農產品含金量倍增

  今年5月,國際大米價格上漲到每噸1000美元。可早在去年冬天,大用合作社的雜糧出廠價格就已超過了1000美元,每噸售價8000元人民幣。

  粗糧價格高出細糧,恰恰是林永明敢於用『全省最高土地租金和訂單價格』與社員簽約的底氣。

  林永明說,土地連片、大農機作業、標准化生產,歸根到底是要生產出名牌產品來,只有達到這一步,合作社和社員纔有賬可算。

  大用合作社以玉米米查為主的系列雜糧產品,已注冊了『禾下土』商標,並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2007年獲得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超市進入資格。去年,合作社建立了面積500多平方米的無菌加工車間,生產的3000噸系列雜糧產品,以每噸8000元的出廠價格批發給各地代理商。

  按照這樣的價格折算,大用合作社每收購加工1公斤原糧,可獲利1.1元,以每畝原糧550公斤計算,全部加工銷售後可獲利600多元,相當於一般糧食種植收入的兩倍多。社員們說,地還是那塊地,可經過合作社這一關後,生產的就不是糧食而是金子了。

  林永明覺得目前糧食生產的含金量還不夠足,最缺少的是自主知識產權。去年,合作社辦起了科研育種所,其中選育的一個玉米品種,在保留營養和口感好的基礎上,比目前正在種植的品種高產20%以上,前景令人心動。今年,合作社生物復混肥車間正式投產,按合作社土地測土配制的全養分生物復混肥,價格比市場低38%,合作社今年就降低成本45萬元。

  林永明認為,合作社糧食生產的含金量,永遠取決於良種、農機和農藝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合作社今年專門闢建了試驗田,主動承擔國家級農業科研項目。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