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品百年文化 道外老街原滋原味小吃有滋有味
2008-08-04 10:08:47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郭春燕 劉潤澤 張同 陳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4日訊 告別猶太新會堂、道裡文化宮這兩個沿江一日游景點,我們沿著沿江路進入道外區。以靖宇大街為坐標,這裡同樣經歷了百年的滄桑。這裡既有聞名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更保留了目前哈爾濱已為數不多的老街巷,而那些老商鋪、名小吃,更讓這裡洋溢著別樣的老城風土滋味。可以說,這裡保留著哈爾濱的『原生態』。而這一切,正在離我們遠去。

  代表景點

  中華巴洛克建築

  地位:一段滄桑的歷史,一段凝固的文化。

  感言:這是我們的新世界。

  哈爾濱關道

  地位:是哈爾濱歷史上的第一個『衙門』,也是清王朝設立的最後一個『衙門』。

  感言:要是有些玩的項目就好了,比如來個昇堂審案。

  中華巴洛克裡尋老鋪

  老建築不但是一段滄桑的歷史,更是一段凝固的文化。在飛速前進的歷史車輪下,這些老建築正在離我們遠去。前幾年開始,保留老胡同、修復老大院、恢復老街名、光復中華巴洛克建築等成為哈爾濱城市建設重要任務之一。

  本次『旅游團』在道外的第一站,就從正在復建的道外區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中華巴洛克建築街區開始的。在已經接近完成土建工程的街區內,施工人員在忙著鋪地面的理石板,兩名木工在繼續樓梯的建造,地面上所有的井蓋被打開,部件已經進行了全新更換……8歲的《生活報》小記者王思遠手拿相機不停地記錄著這個『新世界』,其他大人團員手中的相機也忙個不停。

  此次改造的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街區范圍內共有大院25個,復建後,這25個大院將重見昔日老道外的民俗風貌:外面的巴洛克式風格、背後中式的四合院、園內兩層或三層樓房圍成、木制的室外樓梯……傳統小吃、梨園戲臺、澡堂剃頭鋪等舊膠片裡的老景兒,也將登堂入院。

  據史料記載,在老街區復建前,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有很多老字號,而在復建之後,這些老字號能否再回老街區,值得我們期待。老道外人傘國新說。

  中式『小洋樓』故事多

  哈爾濱關道


 

  老道外是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一部分。稱其『老』,是因為現在的道外區是過去的道外區與太平區合並形成的一個新的道外區。但最有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的,還是原來的那個『老道外』。

  哈市社科院旅游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晶說,據史料記載,哈爾濱開埠之初只有南崗、道裡、道外三個城區,而前兩個區基本是外國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區聚集的都是中國老百姓,闖關東的、做買賣的外地人都到這裡『安營紮寨』。那時景陽街甚至還被叫作『國界街』,道外這一側的居民是不能隨便進入道裡或南崗的。

  20世紀初,一批精明乾練、有頭腦、有膽識的民族工商業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開商鋪、辦實業,在道外的腹地置地蓋房。蓋樓時中國工匠紛紛效仿道裡、南崗的洋房,采用中國的建築手法,清水磚牆、白灰勾縫、磚木結構、雕花圍檐,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樓』——歐式立面、中式院落,於是就有了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落。這些『小洋樓』商居兩用、前店後廠,成為哈爾濱的建築經典。

  走出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復建街區,保持原有風貌的老鼎豐、世一堂、亨得利等老字號讓大家興奮不已。王晶表示,這些建築可以成為很多人游覽參觀的選擇。

  老街老巷品嘗美食

  雖然2日天高氣爽,但臨近中午,大家也都流下了汗水。於是老鼎豐的冰點就成了大家的首選,吃過了冰糕,本報太太幫成員王敏和李靜波說:『只知道老鼎豐的月餅出名,現在纔知道這裡的冰糕也和馬迭爾冰糕不相上下,還有那麼多的糕點也都不錯。』

  吃過冰點,大家開始琢磨午飯在哪裡吃。王敏和李靜波一直後悔沒有將哈爾濱美食地圖帶來,不能按圖索驥。不過『老道外』傘國新如數家珍般的介紹,給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餘地。

  說起小吃,龍江劇院副院長吳翔很是感慨,他的老家在北京,老父親過世前就經常到道外找『好吃的』。去年老父親過世後,吳翔在老家北京給老人選了墓地,但是在送老人走的時候,他背著老人的骨灰特意到道外走了一圈,這也是讓老人和老道外告別。

  傘國新說,道外區是哈爾濱開埠之區,這裡最早的居民多來自山東和河北等地,他們也將中原的飲食文化帶到了哈爾濱,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在道外逐漸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的小吃店和食品。道外風味名小吃和特色食品多達兩三百種,不僅數量居全市之首,風味特色也別具一格,如果我是外地人,到哈爾濱除了紅腸之外,肯定還要找哪兒有特色小吃。

  道外胡同看『原生態』

  老道外的小胡同小街巷是哈爾濱歷史的濃縮。據歷史記載,解放前道外區共有大小街巷116條,最早的延爽街和平原巷,可以追溯到1870年……隨著保護開發的深入進行,坐上黃包車在胡同裡游玩也不是啥難事兒了。

  從老鼎豐出來,正對著的北三道街成了大家最有興趣的地方,於是一行人向小胡同進發。前行不遠處,右側十分陳舊的建築上掛著四個大字:松光影院。在這個老電影院旁的胡同內,竟然聚集了數家十分有名的小吃:燒烤、大骨棒……『對面的魚市胡同咋這麼耳熟?』『這裡曾是有名的魚市,一百年前就是這麼熱鬧。』記者此時做起了導游。

  龍江劇院副院長吳翔說,北三道街、昇平街和北四道街,在歷史上則是被稱作北市場的地方,老道外街市曾經的繁華令人驚嘆。拉洋片的、變戲法的、打把勢的、耍猴的、演雜技的、演皮影戲的、說相聲的、唱大鼓的、說評書的、拉京胡的、唱京戲的……無一不有。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如果外地人來游覽肯定想了解這些歷史典故。

  逛逛最後的『衙門』

  哈爾濱關道是哈爾濱歷史上的第一個『衙門』,也是清王朝設立的最後一個『衙門』。復建後的道臺府成了體驗之旅的最後一站。一些老年人與我們一同進入了關道,『成人票價30元,我們老人持老年證就能進,也來看看舊官衙是啥樣的。』

  進入公堂,沒有了道臺大人的交椅上空著,但公案上放著文房四寶、令簽筒、驚堂木等昇堂用品,案上還放有一個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兩側則排列著衙役使用的水火棍。公案上的令簽筒內放著紅、黑兩色令簽。『為什麼令簽分兩種顏色呢?』有人提出了問題,黑龍江海派旅游公司總經理崔丹萍解釋道,令簽是道臺大人用來宣布判決、發號施令的,黑色令簽用於較輕刑罰,如打板子;而紅色令簽只有在判處重刑時纔用。

  逛過了衙門逛內宅,逛完了內宅逛書房,發現當年的首任道臺杜學瀛大人還是挺有品味的,要不咋能在『地市』級關道裡享受『副省』級待遇呢。不過,這種文化底蘊的挖掘似乎還很不夠,要是床上放套被褥、書房裡放一張未寫完的書稿、神衙裡飄起些香火,效果也許會更好。黑龍江大學學生沈冰告訴記者:『裡面要是有些玩的項目就好了,比如說讓我當道臺,來個昇堂審案,那應該是挺好玩的事情。』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