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走沿江路品百年文化遺存 猶太俄僑往事不遠
2008-08-04 10:08:47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劉潤澤 譚立順 郭春燕 張同 陳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4日訊 2日,哈爾濱的天氣格外宜人,生活報『走沿江路,品百年文化遺存』活動開啟了一次獨特的沿江一日游。之所以說獨特,因為這次一日游放棄了中央大街、太陽島、索菲亞教堂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景點,與來自旅行社、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哈爾濱市政協、普通市民、大中小學生等10名志願者組成的體驗團,一道踏訪哈爾濱沿江路的歷史遺存,看看我們的『冰城夏都』還有多少資源有待挖掘,它們到底有著怎樣的價值,還有哪些方面需要著力打造。

  8時許,我們起程,訪猶太新會堂,看道裡區文化宮,體驗之旅的第一站從哈爾濱老建築背後的百年人文起步。

  代表景點

  猶太新會堂

  地位:承載著猶太人在哈爾濱生活、創業的歷史和猶太文化。

  感言:絕佳的景點!不管是哈爾濱人還是外地游客,知道這處建築並親身游歷的人太少了。

  道裡文化宮

  地位:它是哈爾濱移民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感言:這裡的文化底蘊今天纔體會到,感到很驚訝。

  『發現』猶太新會堂絕佳景點怎麼不知道

  『爸爸的單位就在對面,我經常路過這裡,怎麼就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在經緯街162號的哈爾濱猶太新會堂,8歲的本報小記者王思遠驚訝地說。臨下車前,我們對參與體驗的市民進行了一項『小調查』,發現10人中只有2人曾經來過這裡。

  龍江劇院的吳翔副院長說,他知道哈爾濱市2004年撥巨資對猶太新會堂進行了保護修繕,他經常路過這裡,但直到今天走到門前,纔意識到這裡是一座歷史博物館,承載著猶太人在哈爾濱生活、創業的歷史和猶太文化。『說句實在話,從外貌上很難判斷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建築,樓體前也沒有顯著的標志。』

  本報太太幫讀者俱樂部成員王敏和李靜波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這座建築確實很精彩,但從外表很難發現,對它的歷史、價值也不是很清楚。只有看過之後,纔覺得這是一座很不錯的藝術展館。』

  『我們面向的主要是外國游客,本地和外省游客現在還不太多,也沒有進行太多宣傳。』一名工作人員說。成人聯票35元一張,老年人、現役軍人等可享受10元優惠,70歲以上老人、1.2米以下兒童、殘疾人持證可免費參觀。售票亭的門票信息顯示,這裡的確是開放的文化展館。

  『1918年奠基,1921年竣工,是中國最大的猶太會堂。隨著猶太人陸續撤離哈爾濱,上世紀50年代猶太新會堂關閉,後改為公安局俱樂部,又租給東方娛樂城,直到2005年6月10日修繕後纔正式對外開放。』講解員肖瑞的介紹讓大家對這裡有了初步印象。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旅游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晶說,中央大街、猶太新會堂、猶太公墓現在有一條旅游線,不過面向的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不管是哈爾濱人還是外地游客,知道這處建築的的確不多。』

  步入猶太新會堂,10名市民的眼球馬上被金碧輝煌的裝修風格吸引了。會堂分為三層,我們先由樓梯上到二樓。『聚會時女性在上層、男性在下層,互不乾擾。會堂原來沒有第二層,現在這個二層是為了擴大展區面積而改造的……』

  步入二樓,圓形小展廳內具有猶太典型代表意義的七燭石蠟雕塑映入眼簾。『猶太人講究平衡,這和我國的中庸之道很相似,七支燭臺中央的一支,代表神賜給人類的第一種美德——平衡。種種平衡都匯集在同一個根基燭臺座之上,這個燭臺座沈甸甸的,也代表物質基礎是最重要的。』

  從1903年到1962年的五六十年間,有兩萬多猶太人生活在哈爾濱,哈爾濱以博大胸懷善待著這些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猶太人也為哈爾濱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啤酒廠、銀行、學校、醫院、圖書館……寫出大量傳世歌曲的王駱賓,就曾拜在創辦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的猶太人門下。本報太太幫讀者俱樂部成員王敏驚嘆,原來還有這麼多的故事。

  體驗團一行在此處駐留的時間最長,他們紛紛表示,沒有想到猶太人在哈爾濱留下這麼多寶貴的東西,增長了見識,了解了歷史,收獲太大了。

  站在二層展區,整個大廳盡收眼底。『回』字型走廊靠牆一側,展出的是一張張描繪猶太人在哈爾濱生活的老照片以及當時猶太人用過的物品,這些物品有的是他們遺留下來的,也有如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哈爾濱猶太人』獻出來的。『我們城市的這段歷史太吸引人了!』參加體驗的市民們不斷駐足觀看,海派旅游公司的崔丹萍總經理眼中更是亮光頻閃,稱這是個絕佳的觀光景點。

  一段『Z』字型走廊的兩個拐角處,是按照原來猶太人居住習慣設計的臥室和工作室,屋內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來到三樓,則是另一番天地:裝飾精美的圓形大吊燈懸掛於穹頂中心位置,六根巨大的石柱橕起二層和三層的走廊,呈『回』字型環繞於大廳四周。高大的雙層木窗,都鑲有猶太建築特有的六角聖星,給大廳帶來充足光線,同時也讓建築更加厚重朴實。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一位又一位影響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猶太巨匠映入眼簾,奧爾莫特、基辛格、巴爾捨夫斯基、考夫曼,一位又一位活躍的猶太政治家留下贈言。

  一個小時之後,大家纔戀戀不捨地離開。『這個展館很精致,比較全面地展示了猶太人與這座城市的淵源。但這裡的旅游氛圍不濃,建議到哈爾濱來旅游的朋友們多來參觀,更深地了解哈爾濱。』王晶這樣說。


 

  游文化宮尋移民文化三十六棚不該淡忘

 

體驗團參觀猶太新會堂
 

小團員拿出相機記下所見

  從猶太新會堂出來,經過不到5分鍾的車程,我們來到道裡區經緯街281號道裡文化宮。這裡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並與中東鐵路和中國最早的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有著密切的關系。

  推開厚重的大門,我們走進了文化宮的劇場,負責人張女士介紹說,這座百年老建築是磚石結構,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劇場正面的一個大舞臺保留了俄羅斯風格,臺面上有一個直徑12米的旋轉舞臺,只要按動電鈕,舞臺就能載著演員緩慢轉動。目前,這種由俄國人建造的百年旋轉舞臺在哈爾濱市是獨一無二的。

  道裡文化宮的前身是哈爾濱車輛廠文化宮,1901年由俄國人建造並命名為『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俱樂部』。現在這個文化宮還沒有專門介紹這段歷史以及在這裡興起工人運動的展區,展出的只是一些當代我國與俄羅斯文化交流的圖片。10名參與體驗游的市民,只有王晶了解這座建築的歷史底蘊,她稱這座建築是哈爾濱移民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但目前還沒有進行深入的整理和開發。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裡除了節日並不對市民開放,但開放是免費的。『如果不將資料收集整理出來,甚至寫入學生教材,這段歷史就會被淡忘,更別說開發旅游了。』崔丹萍說這裡應該是紅色旅游的好地點。

  王敏告訴記者,生活報太太幫讀者俱樂部曾經在這裡舉辦過聲樂學習班,但是當時她還沒有意識到這裡的文化底蘊,今天纔體會到,感覺很驚訝。

  上車前問一下,10名體驗者對三十六棚這個舊地名也顯得非常陌生。

  何謂三十六棚?記者了解到,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時,闢建了附屬的臨時工廠,1903年鐵路總廠粗具規模,那一年秋天,廠方為『黃色苦力』搭起6排窩棚式住宅,每排6座。三十六棚就在『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俱樂部』周邊,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羅章龍在《關於東北建黨的回憶》中寫道:『工人的住宅區就在總廠的東北邊,那裡擠滿了一排排「人」字型的大馬架子,馬架子周圍擁擠著一個個的小土坯房,這裡是哈爾濱一個最大的貧民窟。』

  據史料記載,三十六棚最早形成工人階級隊伍,最早建立工會組織,最早開展工人運動,最早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這4個『最早』,在東北甚至全國工人運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這一切珍貴的歷史記憶,在現在的道裡文化宮難覓蹤跡。

  『其實哈爾濱市的移民文化、歐陸風情是一個整體,俄僑群體是最大的,帶來的影響也是最廣泛的,很多猶太人都來自俄羅斯,但現在很明顯,哈爾濱對俄羅斯移民文化的挖掘並不多。對於這些有紀念意義的場館,和其相關的歷史資料,應該好好地建設和豐富,這不但能確定城市的歷史地標,也是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宣傳特色城市的需要。』王晶說。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