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王玉傑委員:全力推進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科學發展
2009-01-15 23:40: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杜筱 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王玉傑委員在大會上發言
  東北網1月15日訊(記者杜筱 印蕾)省政協十屆二次會議15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6位委員作大會發言。王玉傑委員圍繞全力推進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科學發展作了發言。

  以下是發言全文:

  近幾年來,我省縣域經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認真面對,妥善解決。

  一、差距和問題

  (一)經濟總體水平低,區域競爭力不強。2007年,我省縣域GDP平均為39.1億元,縣域GDP佔全省GDP的37.6%,而同期全國縣均GDP佔全國GDP的比重是5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國縣均16.7億元,而我省縣均1.0 2億元,是全國縣均地方財政收入的6.1%。

  (二)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調整依然滯後。我省66個縣中農業縣佔絕大比重,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第二產業以傳統工業、小型企業為主,牽動全局的龍頭大企業少,第三產業比重雖然相對較高,但因規模小,水平低,支持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弱。

  (三)財政收支不平衡,支橕經濟發展能力較弱。2007年,全省納入縣域經濟考核的68個縣(市、區)中財政總收入10億元以上的僅有1個,5億元以上的有9個,總體上處於『農業大、工業小、財政窮』的境地。

  (四)整體開放程度低,招商難度和成本加大。目前,我省縣域經濟中,外資企業數量僅佔企業總數的8.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近5個百分點;縣域外向型經濟對縣財政的貢獻率平均為3.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近2個百分點。此外,隨著招商競爭的日趨激烈,各地競相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使投資者對地方政府的期望越來越高,提高了招商成本,增加了地方財政壓力。同時,受全球金融形勢影響,多數企業家持觀望態度,對外投資更加謹慎,企業擴張明顯放緩。

  二、幾點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一是調優農業。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順應市場規律,突出我省糧食、畜產品、醫藥等資源和產業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市場化、產業化、標准化和『非農化』水平。二是調強工業。推進縣域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開發建設,提高承載能力,聚集各類生產要素,突出發展糧食、礦產品等資源深加工企業,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石油石化等大型龍頭企業的配套產業,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工業產業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城鎮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領域,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出口加工、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三是提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充分挖掘各地資源、文化底蘊,突出冰雪觀賞、民族風情、邊疆文化等特色資源,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推進電子、信息、文化等朝陽產業發展,積極培育信息、諮詢、現代流通等新興服務產業,著力提高服務業在縣域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二)深化改革。一是加大企業改革改制力度。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深化城市建設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政府投資工程管理體制,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二是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和建立新的土地流轉機制,實施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建立適應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創辦公司制農業實體,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最終形成完善的農民組織網絡系統,發展農民營銷隊伍。三是推進各項配套改革。深化事業單位改革,逐步實施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推進教育制度創新,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激發衛生事業活力,大力發展文體事業;完善財政管理制度改革,構建科學的公共財政體制;繼續深化完善『五保合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社會保障平臺。

  (三)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一是挖掘發揮特色資源優勢。依托各地的資源,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特色項目,著力發揮自己的資源、產業和產品優勢,提高縣域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二是瞄准市場創建特色品牌。切實加強產品質量和品牌管理工作,創建特色品牌,維護創牌企業的利益,做好特色產品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三是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克服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中『多、小、散、亂』的通病,集中力量重點扶持幾個特色產業的發展,實行資源傾斜配置的政策,使特色產業上規模、上層次。

  (四)擴大對外開放。一是通過招商引資、資本運作和信貸投入等各種手段吸納資金。通過培植產業,積累資本,拓寬市場,以對外開放來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發揮對俄經貿口岸的優勢。打破縣域經濟相對封閉的格局,從根本上改變外向力弱、互融性差和產業小區域、市場小范圍、開放小格局、質量小規模的局面。三是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資源、兩大市場。用資源換項目,用市場換技術,用產權換資金,用存量換增量,真正實現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四是發揮縣域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沿海發達地區傳統產業的『溢出效應』,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項目,推動縣域傳統產業的提檔昇級。

  (五)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強化財稅扶持。調整省市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分配格局,適當調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關系,合理降低上劃中央『兩稅』比例,多把一些財力留給基層。二是放寬金融政策。針對國有商業銀行撤並網點,縮小對『三農』投資規模,縣域融資難、貸款難問題凸顯的實際,設立專項資金,推行『先借後還,滾動使用』的金融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勵組建農業投融資擔保公司,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擔保體系。三是減免項目地方配套資金比例。改革現行項目實施政策,擴大中央和省投資比重。四是關注老、少、邊、窮等地區的發展。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真正把老、少、邊、窮等地區的發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普惠廣大人民群眾。

(六)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一是進一步改善環境設施。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力度,擴大對社會公共物品的投入比例,克服社會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的現象,保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重點抓好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營造優質的服務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服務承諾制和收費公示制,為群眾提供公開、透明、規范、快速的行政服務。三是營造嚴明的法制環境。加強法制建設,做到政府依法行政、部門依法管理、企業依法經營,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同時,更加積極營造文明的人文環境,強化信譽至上觀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提昇縣域社會的文化和精神品味。
                 

責任編輯:路雲強

【專題】政協黑龍江省十屆二次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