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博力雁等委員:規范調味品市場秩序嚴把食品安全關
2009-01-15 23:47:33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杜筱 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5日訊(記者杜筱 印蕾)省政協十屆二次會議15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6位委員作大會發言。博力雁委員代表田繼德、李萬俊和王家輝委員作了規范調味品市場秩序、嚴把食品安全關的發言。


  以下是發言全文:


  在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和其他幾位委員於去年底,到省內部分市(地)的超市、集貿市場、早市、農村大集進行了暗訪,並走訪了部分調味品生產企業,還邀請省內較好的幾家調味品生產企業,組織座談。對我省調味品(醬油、食醋)生產和銷售環節中的相關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暗訪中,我們有針對性地雙份購買了34個品牌的樣品,並送省內權威檢驗機構,依據國家相關標准對樣品的感官指標、部分理化指標、菌落總數及食品標簽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如下:

9種(醬油5種、食醋4種)由國內和個別省內知名企業生產的高端產品的各項指標均合格,合格率為100%。
25種(醬油12種、食醋13種)由省內小企業和小作坊生產的中低端產品的各項指標總體合格率為28%。其中,醬油的合格率為16.7%,食醋的合格率為46.2%。
所檢的12個醬油樣品中,有10個樣品的氨基酸態氮含量遠低於國家標准規定,即幾乎無醬油應有的營養成分;有11個樣品的菌落總數在國家標准規定限制內,但多為標准值上限,另有1個樣品的菌落總數多不可計,嚴重超標;
有2個樣品的標簽不合格,使用的均是國家已廢止的標簽執行標准。

  所檢的13個食醋樣品中,有7個樣品的總酸含量低於國家標准規定;有6個樣品的標簽不合格,其中,5個使用的是國家已經廢止的標簽執行標准,1個存在標簽標注質量等級與商品實際質量不符的問題。

  通過暗訪和樣品檢測結果我們發現,我省調味品(醬油、食醋)的生產、銷售環節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高質量產品大多為外省企業所生產,高端市場幾乎被外省企業佔據。目前,我省市場上經過正規發酵、氨基酸態氮指標合格、菌落總數達標、含有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價格高、銷量好的高質量醬油和食醋,多為外省企業生產的。省內僅有哈爾濱的正陽河、鶴崗的華滋等幾家企業有能力生產此類高端產品,但其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尚不能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從實際情況看,約佔我省市場總份額15%的高端市場,至少有10%以上被外省企業所佔據。如我們抽檢合格率為100%的9種高端產品中,僅3種為我省企業所生產,其餘6種均為外省企業的產品。

(二)省內企業生產的合格產品總量小,市場份額低。

  我省有調味品釀造企業百餘家,除前面提到的幾家規模較大的外,其它的企業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多參差不齊,能夠生產出合格產品的企業數量也不多,其生產總量也很小,僅能滿足約佔我省市場總份額10%的中端市場。

  (三)小企業和黑加工點生產的偽劣產品數量驚人,農村市場秩序混亂。我省農村人口眾多,且收入普遍偏低,購買高端產品的人很少,而中端產品的生產量又很小,無法滿足農村市場的需求,給小企業和黑加工點生產的偽劣產品提供了市場。我們在城鄉結合部特別是農村市場發現,不合格商品泛濫,個別商品甚至沒有標簽。這些產品多由具有QS食品安全生產資質的小企業生產,黑加工點所制產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假冒偽劣商品售價很低,多為三角到四角錢一袋,所以市場空間很大,這些商品佔據了約佔我省市場總份額75%的低端和農村市場。

  二、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我省企業生產能力和水平偏低,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我省規模大、質量好、水平高、在國內享有一定信譽的知名釀造企業過少,甚至缺失,根本沒有與外省知名企業搶佔高端市場的能力;省內釀造企業生產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生產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現有生產能力無法滿足中低端調味品市場的需求,且效益很低。在此情況下,個別企業受利益驅動,通過偷工減料降低成本,生產不合格產品,並利用農民只圖便宜不懂質量的心理,大肆銷售低劣產品。

  (二)相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清,准入門檻低,監管不到位,打擊力度不夠。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尚不夠完善,使得我省調味品生產和銷售環節中,職能部門多頭管理,重復監督,互相推諉的情況不同程度地存在,導致相關職能部門監管不到位,個別地方甚至存在執法人員對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視而不見的情況。同時,職能部門對生產企業的准入門檻偏低,常常是合格的發證,個別不合格的也發證,且發證後監管不到位,使企業有了獲證即一勞永逸的思想,導致獲證企業生產不合格產品情況的出現。此外,相關職能部門對銷售環節的監督和對違法現象的打擊力度也不夠,常常是處罰過輕,致使假冒偽劣產品愈演愈烈,你打我藏,你停我上的情況頻繁發生。

  (三)省內主要媒體對調味品相關知識的宣傳缺失。目前,我省主要媒體尚無對食品特別是調味品相關知識的宣傳介紹,群眾特別是農民更難從其他渠道獲知此方面的信息,他們對假冒偽劣調味品的危害及識別方法一無所知,讓假冒偽劣調味品在農村的大肆銷售有了可乘之機。

  三、幾點建議

  (一)整合資源優勢,提昇整體競爭力。省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如正陽河等國內省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生產規模相對較大的調味品釀造龍頭企業,以入股、兼並等形式對我省規模小的獲證釀造企業進行優化整合,通過統一標准、統一生產流程、嚴格質量管理等方式,提高我省調味品釀造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並籌建『黑龍江省調味品釀造集團』,主打一個品牌,以其合力從外省名牌手中奪回我省的調味品高端市場,振興龍江經濟,拓展龍江市場。

  (二)扶持中型企業,滿足市場需求。省及地方政府應充分利用我省產糧大省的優勢,鼓勵和倡導調味品釀造企業以大豆、糧食為主料,用發酵的方法釀制醬油和食醋,並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對省內具有資質的調味品釀造企業給予扶持,幫助其開展技術革新,更新設備,完善設施,擴大生產

  (三)加強職能管理,提高監督水平,創造良好環境。國家食品安全法出臺後,我省應盡早研究和出臺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使各職能部門進一步明確職責范圍,確保在相互配合的基礎上各負其責,形成對調味品市場及生產企業的監管合力。職能部門要嚴格把好准入關,切實做到不合格不發證,發證後監管到位,並盡量減少對低風險、高信譽、守法企業的監督檢查頻次,最大限度地加大對黑加工點及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讓違法企業無生存空間。同時,政府應給予足夠的資金投入,用於完善職能部門所需檢測設備、培訓檢測人員,提高檢測能力和水平。各職能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法規、標准的學習,提高監督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為守法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省內主流媒體應站在提高全民體質,節約醫療資源的高度,充分發揮優勢,通過建立專欄等方式,不留死角地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特別應關注消費量較大的餐飲業和農村市場,最大限度地預防尚未富裕起來的農民因食用偽劣調味品而因病致貧情況的發生。

 

責任編輯:路雲強

【專題】政協黑龍江省十屆二次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