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訊(記者 曹曦)『文化型』校園建設是大學文化內涵的昇華,是大學精神的展示,是傳播先進文化的基地。高校的文化建設載體豐富多樣、形式靈活,在傳承學校傳統文化的同時,更重視結合學校特點加強校園精神的建設,從形式到內涵『兩促進』,形成了『文化型』校園建設『形散神聚』的合力。
![]() |
黑龍江工程學院師生在汽車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實習。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黑龍江工程學院:培養有文化素養工程師的搖籃
『明德求真,知行合一。』在黑龍江工程學院不論是教學樓還是學生宿捨的走廊,總是被一些學科知識、勵志名言、院士簡介、書畫作品等內容豐富的粘貼畫、展板裝點得絢麗多彩,一股十足的文化味兒撲面而來。
![]() |
黑龍江工程學院測繪工程文化教育長廊。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培養學生不僅有紮實的專業技能,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質、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黑龍江工程學院就是把『工程文化教育觀』的理念貫穿到人纔培養的全過程,把科學、人文、工程教育緊密結合,建立了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和人文素質教育基地,使學生從中受到工程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精神。從傳承到創新,從理念到實踐,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從教室到寢室,從校內到校外,從無形到有形,工程文化教育理念被貫穿到所有教學環節之中。
參觀測繪工程文化教育展室是學生入學的第一課。這裡有古老的測繪儀器設備,有老一輩測繪工作者手繪的精致工程圖,有成績斐然的測繪成果及項目,50年的測繪歷史濃縮在這裡,一覽無餘。測繪人的精神和測繪工程文化帶給大學生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工程文化教育就從這些嚴謹、認真的細節之處開始滲透。『是學校獨特的「工程文化教育」,讓我懂得了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四年的測繪工程文化教育基地的生活培養了我的綜合素質,讓我能夠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獲勝,這裡積累的技能、經驗會讓我受用一輩子。』2009屆畢業生王英迪在離校的當天,還是戀戀不捨地來到基地,把這裡熟悉的一切看在眼裡,留在心裡。
![]() |
黑龍江工程學院路橋工程文化教育基地的學生作品展。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黑龍江工程學院還與豐田、徠卡等大公司合作共建了汽車工程、道橋工程文化教育基地,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學到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技能,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養成良好的工程素質,有利於學生畢業就能就業,上崗就能頂崗。院長魏兆勝說:『通過這樣一種教育,應該給學生帶來另一種人生啟示,特別是對於科技人員來講,必須對人類社會有一種責任感、對生態環境有一種責任感,處處影響學生成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工程師。』
![]() |
哈爾濱工程大學《受命》銅像群雕。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哈爾濱工程大學:忠魂的守望者
漫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園,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路一景,都是『文化型』校園建設在形式上的具象體現,都滲透著『大工至善,大學至真』的精神。7月11日,哈爾濱工程大學世昌路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賡5座銅像群雕——《受命》落成,再現了1952年陳賡大將受命創建哈軍工的歷史場景,成為高校文化中又一道美麗的風景。
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建設『文化型』校園過程中,把濃濃的軍工文化融入到了校園環境裡,系統打造的『哈軍工文化園』,是黑龍江省首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已基本形成歷史景觀區、文化景觀區、船海特色區和哈軍工紀念館的『三區一館』格局。『哈軍工校園裡的鄭和路、奧列霍夫路等都是以航海、軍事名人命名的道路,校園遍布著陳賡像、奧列霍夫像、舵、錨等很多標志性的景觀,每一處都有一段輝煌的歷史故事,我經常帶著孩子來走走、看看,對孩子是教育,對大人也是熏陶。』在校園裡拍照的劉女士說。如今,『哈軍工文化園』的社會輻射作用、開放效果正呈現出放大效應,在市民群眾和中小學生中的影響力日益提高,已被哈爾濱市委列為每年的『牽手逛新城』大型參觀宣傳活動的重要內容,初具規模的園區已經接待了幾十萬人次來參觀。
![]() |
哈爾濱工程大學體現軍工文化的路牌。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哈爾濱工程大學每屆新生入學時,都要開展嚴格的軍訓,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獻身國防的哈軍工精神,二十多天的軍訓就能讓很多學生改變,校訓精神根深於每個學生心中。哈爾濱工程大學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07級學生李偉說:『我們是伴著嘹亮的軍號聲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就是平時上下課、熄燈號也都是吹軍號,這讓我們時刻都被神聖的責任感、使命感包圍著,特別是那身迷彩服,一直陪伴著我們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對橄欖綠的深情越來越濃,部隊情結越來越深,報效祖國的志向也日益強烈。』
![]() |
哈爾濱工程大學同學參觀博物館。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魏潾說,『文化型』校園建設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需要,是當務之急,師生的精神狀態、道德品質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准,這種堅守的精神就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和世代工程大學人永不放棄的高遠追求與輝煌的理想,用至真至善的追求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忠誠的守望者。
![]() |
著名音樂指揮家卞祖善與齊齊哈爾大學交響樂團同臺演出。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齊齊哈爾大學:打造高雅藝術的殿堂
剛剛被廣州一家藝術院校聘用為小提琴教師的雄輝是齊齊哈爾大學藝術學院09屆畢業生。她說:『入學後就考入了學校的交響樂團,作為一名小提琴手,曾經多次隨團參加省內外演出。正是在這個高水平的藝術團體中的培養和鍛煉,讓我的演藝水平、藝術修養都有了很大提昇,很快就找到了稱心的工作,這也為我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8年齊齊哈爾大學率先創建的交響樂團,是黑龍江省唯一的、雙管編制的高校交響樂團。齊齊哈爾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孫相根說,樂團始終堅持『用高雅藝術打造龍江一流名校』的奮斗目標,奉行『堅持業餘、堅持奉獻』的建團理念,堅持專業水准、堅持育人原則。樂團每周二、周四晚上都要進行兩個小時的排練,十年來風雨無阻,一次都不曾間斷過,正是這種執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纔有了今天的成績。
![]() |
齊齊哈爾大學話劇《星火》劇照。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藝術學院06級西洋管弦系學生王羡大一就考上了交響樂團,三年來一直和樂團的團員們堅持排練、演出。她說:『一進校門學校送給新生的禮物就是聆聽交響樂團的演奏會,氣勢磅礡的演奏非常震撼,也激發了我對高雅藝術的熱愛和追求。跟隨樂團演出讓我得到了鍛煉,開闊了視野,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期待。』齊齊哈爾大學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巡回演出、走出去的訪問演出讓交響樂團的名氣越來越大。多年來,樂團還堅持服務社會,每年為齊齊哈爾市新年音樂會、中國(齊齊哈爾)『綠博會』、『關東文化旅游節』演出,深入工廠、農村、部隊、學校慰問演出近百場。每一場演出都讓現場的觀眾聽者動容,大有『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 |
齊齊哈爾大學校園內的碑銘。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
齊齊哈爾大學從提昇校園的整體文化氛圍和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入手,培養師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文修養,注重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大型校園話劇《星火》就是以該校財務管理專業2001屆畢業生張連國同學畢業後毅然投身西藏建設,這一感人至深的事跡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自2002年開始,每年都為在校學生演出2到5場,場場爆滿,志存高遠、建設邊疆的高尚情操,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齊大學子,成為『文化型』校園建設活動中的又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