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訊 定居前,鄂倫春族人,久居深山,游獵為生。女人主管縫縫補補、洗洗涮涮、看孩子做飯,男人負責騎馬射箭、舞槍弄棒、殺犴追鹿。在鄂倫春族男人中,誰槍法好,誰就受人尊敬。
隨著國家對槍支和子彈的嚴管,有槍的鄂倫春獵手越來越少。鄂倫春獵手郭寶林,和父親、爺爺一樣,都是百步穿楊、彈無虛發的槍神。不一樣的是,爺爺那時隨便打獵,父親那時限制打獵,他現在基本不打獵。
7發子彈養全家的好獵手
郭寶林現住在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鄉,這裡聚居著我國五小民族之一的鄂倫春族。郭寶林是這個鄉知名度最高的鄂倫春人。
郭寶林,63歲,爺爺和父親都是鄂倫春族神槍手,不管白天打獵,還是晚上打獵,他們都是槍槍斃命,從不浪費子彈。受家庭熏陶的郭寶林,12歲就開始學習打槍。當時用的是蘇聯的比爾唐克槍。也許是擁有神槍手的基因,16歲的郭寶林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神槍手了。
1953年下山定居前,鄂倫春人一直以游獵為生,早上四五點鍾,趕在犴吃『早餐』前,到河邊草叢『蹲坑』,等犴來河邊喝水,??幾槍放倒一個犴就走,鄂倫春人管這叫蹲犴。打犴是有規矩的,母犴不打,小犴不打,繁殖期啥都不能打。這樣就能使犴休養生息,使祖祖輩輩的鄂倫春人都有犴打。
犴就是駝鹿,每年的5—10月,郭寶林都要扛著樺樹皮船,順流而下去打犴。有時也晚上打。晚上22時—凌晨1時,到小河或泡子邊蹲犴。抽煙時得用雙手捂住煙頭的亮光,因為看到火光,犴就不來喝水了。晚上蹲犴有學問。晚上天陰不蹲犴,風向不正不蹲犴。陰天沒月光,沒法瞄准。風從犴的方向,往獵手的方向吹,叫正風向,可以蹲犴。如果是反風向,犴就會聞到人的氣味,不來河邊喝水。打一只犴,夠全家吃一個月,打多了就能發家致富。
早些年子彈少,但郭寶林是神槍手,7發子彈就能養全家。犴橫對著他,能打著他也不打。豎對著他,他纔打。因為橫對著他的犴,就算打中,鉛彈也會穿過犴的身體,消失到大山中,浪費子彈,對獵手來說,是巨大的浪費。犴豎對著他,他纔打。就是犴頭衝著他,或屁股衝著他的時候,他纔開槍。這樣,打中的鉛彈還會留在犴的體內。取出來,化成鉛水,倒進模具,又是一發鉛彈。一發子彈在郭寶林手裡,可以反復用,這就是神槍手的過人之處。
郭父抗日遠近聞名
講起父親抗日的光榮歷史,郭寶林興奮得眉飛色舞。那是1942年前後,塔河縣的鄂倫春獵手成立了山林隊,他們帶著『見到日本兵格殺勿論,活捉日軍指揮官』的命令,在韓家園子外河騎馬巡邏。當時的日軍指揮官寧死不被捉,上衣的風紀扣裡藏著毒藥,快被活捉時,咬破扣子,扣子就會冒出毒煙,毒死一片人。
郭寶林的父親郭鬧開是山林隊的頭兒,帶領七名鄂倫春獵人,拿著自制的步槍,騎著馬在韓家園子外河一帶給我軍大部隊開路。一天中午時分,他們見到20個日本兵在河邊生火做飯,飯剛做完,郭鬧開帶著山林隊到了。
對方人多,郭鬧開和大家商量,槍放在馬肚子旁,不能讓日本兵看到,一定要在10秒鍾之內,每人打死3個日本兵。商量後,他帶領大家走向日軍。日軍哨兵問:『乾什麼的?』郭鬧開大聲回答:『我們是鄂倫春獵人,?子肉和燒酒都給你們准備好了,我們是來接你們吃肉喝酒的。』日本兵還沒回過神,鄂倫春獵手們已經快馬趕到,從馬肚子旁摘下槍,『砰砰砰』一陣槍響,日本兵全被殺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如果把一個男人蒙上眼睛,用飛機空投到原始森林裡,很快就能走出森林的,那一定是鄂倫春人。』這是鄂倫春族民間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說的是鄂倫春人在森林中生活,他們對森林的熟悉,就像對自己家的院子一樣。
對於一個真正的鄂倫春獵手,如果你給他一支槍和一把刀,他可以在森林裡做任何事,郭寶林就是這樣的人。槍可以打獵,刀可以把獵物切開,槍還可以生火,將獵物烤著吃。
郭寶林用槍生火有絕技。先取出一發子彈,用刀把彈頭去掉,找些乾草塞進彈殼,這就是引火彈。找一塊中間凹的石頭,放一些乾木頭上去,把引火的彈頭上膛,對准木頭開一槍,乾木頭就會冒煙,吹兩下就出火了。打到獵物後,他們先用刀把獵物分割,取出新鮮的肝和腎,蘸點咸鹽面和醋生吃。
現在,國家為保護野生動物,開始禁獵了。鄂倫春人下山定居50多年了,都轉行做種、養、加,融入現代商品經濟了。所以鄂倫春獵手越來越少,會做樺皮船的更是鳳毛鱗角。郭寶林怕自己的神槍絕技和做樺皮船的工藝失傳,收了5個徒弟。
當地部隊,經常請郭寶林走進軍營,傳授神槍絕技。郭寶林教5個徒弟制作樺皮船。做樺皮船前要找幾棵直徑50厘米的樺樹,扒樺樹皮,選濕木料,砍成木片,彎成U形,當船骨架,包層樺樹皮,就成了樺皮船。樺皮船,必須要2小時內做完,否則濕木片乾了,就彎不成U形了。樺樹皮間的接口,用松樹油子或瀝青密封。樺皮船很輕,一個人就能扛起來。樺皮船兩頭尖尖,滑起來非常快。劃樺皮船用橕子,劃不好就翻船。
多年來,郭寶林傳授槍神絕技和制作樺皮船工藝,保護了鄂倫春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郭寶林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稱號,證書是在人民大會堂領的。踏查記者到他家時,他到加拿大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交流大會,剛回家一個多月。
據郭寶林介紹,在那次大會上,他認識了一個加拿大的印第安部落酋長,雙方語言不通,還想交流。看到展品有個犴標本,郭寶林索性學起犴叫,加拿大酋長也跟著學起犴叫。雙方的翻譯馬上過來,給他們翻譯。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一年只打一次獵。他們叫圍獵,要全部落人參與。他們先是在山腳下圍住一座山,人們喊著、叫著、敲著鼓,追趕野獸,只在山上留一條道,野獸順著這條道跑到獵手預先設好的埋伏圈,部落的神槍手在埋伏圈四周開槍將野獸消滅,但母獸和小獸,他們不打。這和鄂倫春人打獵的規矩是一樣的。
聽說郭寶林是神槍手,臨行前,印第安酋長邀請他幾個月後去加拿大打獵,比一下槍法,郭寶林欣然應允。這正是『鄂族有個神槍手,打犴一槍一個准,如今再添新身份,文化遺產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