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油田開發50周年系列報道(二)我為祖國獻石油
2009-08-04 15:11:06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張東君 畢曉紅 平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經過50年的開發建設,大慶油田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趙永安 攝影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發現了大慶油田。

  2009年,是大慶油田發現50周年。

  從上世紀50年代末荒原深處的油龍出世,到新世紀的曙光照耀現代化的油城,大慶油田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光輝歷程。她的激情創造和巨大貢獻,融入了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

  在大慶油田發現50周年前夕,東北網記者再次走進大慶油田,回望歷史風雲,喜看油田巨變。即日起,東北網推出『大慶油田開發50周年』系列報道,與網友共同感受如史詩般厚重的大慶油田。

  東北網8月4日訊 題:大慶油田開發50周年系列報道(二)我為祖國獻石油

  記者 印蕾 張東君 畢曉紅 平靜

  大慶油田是新中國工業的一個傳奇。從她誕生開始,就從物質上、精神上給共和國工業不斷提供著崛起、振奮的力量:

  ——她的發現,打破了外國專家『中國貧油』的論斷;

  ——她的開發,使新中國原油實現自給,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由她的實踐而引發的『工業學大慶』運動,推動了新中國工業化進程。

  ……

  據統計,5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0億噸,佔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上繳利稅等1.7萬億元,源源不斷地為共和國前進的列車注入澎湃動力,支橕起中國石油能源的半壁江山。

  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我國石油工業的『三個第一』

  1959年9月26日,一個石破天驚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松嫩平原上的『松基三井』首次噴出工業油流,標志著大慶油田——一個世界級特大型陸上砂岩油田誕生。

  當時,在外國專家斷定中國是貧油國家的情況下,根據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勘探發現大慶油田,無疑大長了民族自信心。

  而且,大慶油田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基本探明了油田面積和儲量,而蘇聯最大的、勘探速度最快的大油田——羅馬什金油田用了3年多時間纔大致了解了油田面積。


大慶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的三個『第一』

  1960年2月,中央決定開發大慶油田。由此,一場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的石油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會戰之初,4萬多由石油工人、科技人員、轉業官兵等組成的會戰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湧到『頭上青天一頂,腳下荒原一片』的大慶。他們一心要為新中國『把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

  就這樣,僅用3年多時間,就拿下了這個大油田,使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

  資料顯示,1959年底時,我國石油產品銷售量為504.9萬噸,其中自產的僅205萬噸,自給率為40.6%。

  196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647.8萬噸,其中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為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7.8%。

  1963年12月3日,在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莊嚴宣告:『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論在數量或者品種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在很短的時間裡大慶石油會戰就獲得了成功,給新中國石油工業乃至基礎極其薄弱的新中國工業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和鼓舞。

  1966年,大慶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1976年,大慶原油產量登上了5000萬噸臺階,跨入世界十大油田行列。

  此後,大慶油田的原油產量在5000萬噸以上一直穩定了27年,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發現50年來,大慶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的『三個第一』:

  原油產量第一,累計生產原油近20億噸,佔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15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年均油氣當量仍然保持5000萬噸水平;

  上繳利稅第一,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7萬億元,連年榮登全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1205鑽井隊赴蘇丹施工設備啟運
  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

  2007年12月2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來自大慶油田的乾部職工代表,在這裡接過了『中國工業大獎』的獎牌。

  這一獎項是對一個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全面肯定。

  從『工業學大慶』到『中國工業大獎』,大慶油田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又樹立起一座新的豐碑。

  石油,深藏在地下千米深處的岩縫間,勘探和開發的技術含量都非常高。

  50年來,大慶油田始終致力於科技的自主創新、持續創新,累計取得科技成果7900多項,其中國家級120多項、省部級64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800多項。大慶油田的科技成果,不僅對我國的石油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世界石油科技領域也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通過科技創新,大慶油田還朝著經濟有效地開發油田,大力實施低成本戰略方向邁進。針對油田產液量及注水量上昇、老油田維護修理工作量加大、生產規模繼續擴大及油田整體消耗逐年增加的實際,結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特點,通過重整管理流程,精乾管理機構,探索作業區管理模式,減少管理層次,優化崗位設置,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強化成本控制。對於地下開發,確保資料較高的符合率,減少因不合格井增加的投資;對於地面建設,采取『一站多用、多站合建』的方式,提高資產利用率;對於部分外圍油田,變傳統抽油機采油為提撈采油,壓縮單井成本;通過應用穩油控水技術,控制含水上昇和產液增長速度,減少無效循環。成本上昇速度得以減緩,經濟效益不斷提昇。

  面對生產規模逐年擴大、系統效率不斷降低、注采總量大幅增長、高耗能產量比例逐步增大、環境保護日益提高等嚴峻挑戰,大型油田立體化節能減排管理體系應運而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的思路,擴大放空氣、采出污水、采出餘液等再利用的規模,使生產模式由傳統的『資源——生產——污染』型向『資源——生產——再生資源』型轉變。僅2006—2008年節能80萬噸標煤。

  在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有著光榮傳統的大慶油田闊步前行。國門外綻放石油花

  萬裡之遙的土庫曼斯坦,一支來自大慶油田的建設鐵軍在卡拉庫姆大沙漠迎風雨、斗酷暑,在土庫曼斯坦人民心目中昇起了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由大慶油田建設集團承建的土庫曼斯坦巴格德雷合同區域A區塊地面工程項目於2008年12月開工,面對重重困難,項目部成員克服工期緊、任務重等諸多因素,保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

  施工中,中方人員采取平行施工方式,多點開工。今年4月,在長達76公裡的外輸管道建設中,河流穿越工程是外輸管線施工的一個難點和關鍵點。施工期恰逢雨季,河寬流急,增加了截流工作難度。項目部組織施工、技術、安全等相關部門討論研究方案。通過加長加寬導流渠開挖,確保導流渠的抗衝刷能力及引流能力。在施工前制作300個1立方米左右的鐵籠,裡面裝滿沙袋填河,確保了並一次截流成功。經過17天的艱苦奮戰,實現了外輸管道工程薩曼達斯湖支流成功截流,為管線成功穿越提供了堅實保障。項目質量檢測一次合格率98%以上,得到業主及監理的一致好評,稱贊他們是一支無愧於鐵人家鄉出來的隊伍。

  以技術換市場,以技術換資源。『趕考』卡拉庫姆的鐵軍只是大慶油田依托獨具特色的技術優勢,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的一個縮影。50年來,大慶油田石油工程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已有300多支隊伍進入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鑽探業務進入美國、印尼、委內瑞拉、埃及、蘇丹等國際市場;先後承攬和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滬寧高速公路、大連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20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石油裝備制造產品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抽油機等為主的20個系列150種產品,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