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哈爾濱市道裡區推行『微型黨課』受黨員歡迎
2009-10-22 11:04: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2日訊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哈爾濱市道裡區針對第三批參學單位類型多、黨組織情況差異較大、黨員數量多、行業分布廣、黨員活動場所有限的特點,突破以往上大課集中學習的教育模式,積極探索並推行小型靈活的『微型黨課』教育模式,組織黨員學習,以身邊人講述身邊事,受到了黨員的普遍歡迎,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教育效果。

  一是在『微型黨課』設計謀劃上,以靈活多樣為主。為增強『微型黨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在推行『微型黨課』中,變『一人講』為『大家講』;變『長篇大論』為『短小精悍』;變內容『單一型』為『多樣化』;變『灌輸式』為『互動式』。既突出理論的學習,又注重身邊典型事例的宣傳。尚志、撫順街道辦事處利用電腦、投影儀通過制作PPT課件、幻燈片等方式講課,增強了教育的直觀性、互動性和吸引力,使黨員坐得住、學得進。新陽路街道辦事處把課堂設計成『師』教『生』,『生』教『師』的討論方式提問座談。工農街道辦事處建立了『社區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庭院』三級網絡,把社區黨組織延伸到社區的庭院中。安和街道辦事處將『微型黨課』活動內容擴大到觀看革命電影。兆麟街道辦事處針對轄區商服企業多的情況,將『微型黨課』開辦到商場樓層或櫃臺上。曼哈頓商廈黨支部在三期工程開工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利用中午就餐時間開展午間論壇活動。香江世紀集團公司黨總支以班組為授課區域,利用工餘休息時間開展『微型黨課』活動。科協多方籌措資金12萬元創辦了微型黨課『社區科普體驗驛站』,社區居民老集郵愛好者陳國燦通過向黨員和積極分子講解《四代領導人紀念郵票》和《歷次黨代會紀念郵票》,展現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的風采,再現了我黨的光輝歷程,使黨員在體驗中受到教育。

  二是在『微型黨課』授課方式上,以普通黨員為主。在推行『微型黨課』中,改變以往由領導和請專家授課的模式,以黨支部、黨小組為單位,以黨員為主體擔任『微型黨課』主講人,普通黨員人人上講臺,人人是教員,人人是學員,教學相長。他們中既有『村官』講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農村黨員的新要求,又有『兩新』組織乾部職工講述發展經濟與黨員帶頭作用的內容;既有全國再就業明星代表張惠講述從一名下崗職工到興辦康樂老年公寓的下崗創業之路,也有全國優秀治保主任王殿海講述默默為社區奉獻30年的光榮歷程;還有年過八旬老黨員周國棟用親身經歷闡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等等。普通黨員乾部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結合實際講體會、談見解、謀發展,受到廣大黨員的歡迎。同時,全區各單位還建立了『微型黨課』評議制度,將黨員參與『微型黨課』情況列入年度評議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是在『微型黨課』時間內容上,以短小實用為主。道裡區推行『微型黨課』,推進學習實踐活動,注重靈活性、實效性,授課時間基本掌握在30?40分鍾,每次由1名黨員或多名黨員主講,並利用5至10分鍾時間選准一個切入點,見縫插針,靈活方便,以小見大,切中關鍵。在授課內容上,從原有的以突出政治理論、相對抽象的講課內容,轉變為改善『三個環境』,推進道裡區『三產上水平、工業上規模、城區面貌上層次』的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典型事例,形象生動,內容具體。經緯、正陽河、斯大林、城鄉路街道辦事處在完成『微型黨課』內容『規定動作』的基礎上,還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宣傳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撫順、工程辦事處在開展『微型黨課』中,針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采取到家『一對一』授課、到樓道集中組織學習等方式,推進學習實踐活動。安靜街道辦事處在國慶60周年之際,開展了『祖國在我心中』『微型黨課』活動,組織黨員通過朗誦『一代偉人毛澤東』、『祖國頌』、『走向世界的中國』、『關愛永攜』等原創詩歌,抒發對祖國贊美之情。通江街道辦事處開展了『黨旗在樓道生輝』主題『微型黨課』活動,社區老黨員暢談創建綠色樓道7周年,構建和諧社區的成果。教育局系統通過上網、讀報、摘抄等方式自制個性學習科學發展觀手抄報的形式開展『微型黨課』活動,同時還注重同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將學習活動內容劃分為30個課題,從一個熱點、一件小事、一句話中切入,集思廣益,破解棘手問題。新發鎮、新農鎮、榆樹鎮針對不同層次的主體,分別組織了農村乾部、『大學生村官』、婦女乾部等不同特色的『微型黨課』,特別是對工作中缺思路、少方法、少經驗的村乾部,『開小灶、補營養』,促進其盡快邁開步子,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群力鄉、太平鎮把科學發展觀的精髓,概括成短小新穎的順口溜,在『微型黨課』中宣傳教育,避免了語言文字的枯燥乏味,實現了『微型黨課』的質朴效果。目前,道裡區開展『微型黨課』269次,走上講臺黨員297人次,受教育黨員、積極分子8235人,有效地推動了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