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訊 美味誘人的肉灌制品、色香味俱全的涼拌菜、制作精美的面包、各式甜點……現如今,自制食品在超市內隨處可見。雖然給百姓生活帶來方便,但這些主要依靠手工制作或現場加工的自制食品,卻存在著保質期不明、衛生不合格、細菌數超標等問題。
針對當前自制食品已經成為超市熱賣的現狀,委員專門在哈爾濱市家樂福、沃爾瑪、中央紅、樂買等大型連鎖超市的熟食品櫃臺進行調查,發現饅頭、包子、冷切肉、肉類加工制品、炸雞及各式涼菜、糕點等食品在制作、售賣過程中,明顯存在以下問題:
所有食品均說是當天生產。事實上,所有超市的熟制品當天均不能全部銷售出去,而超市工作人員卻說所有食物都是當天生產或是當天送的貨,普遍用包裝日期取代生產日期來誤導消費者。無論是包子、饅頭等主食,還是醬牛肉、香腸等熟食,通常都是在稱重後,再往塑料袋上打上一個日期,這個日期顯示的雖然是當天的日子,但那些放在冷櫃中的食物究竟是哪天生產的根本看不出來。
糕點沒有配料表。在個別超市糕點區,標簽上除了名稱、重量、包裝日期、價格以外,並沒有別的標識。有些雖有配料表,但也只是籠統、簡單地標著面粉、白糖、雞蛋等,添加劑的使用情況消費者無從知曉。
【委員建議】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陳慧茹委員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規范自制食品的生產銷售衛生標准。目前,多數超市執行的是衛生部《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並未對超市自制食品的生產銷售提出具體的衛生標准,希望統一的行業規范能夠盡早出臺。
超市、聯合經營的廠家以及監督部門應承擔相應的責任。超市是第一責任人,首先要嚴格把住租戶入店關,提高門檻;要對食品制作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管理,提高他們的食品安全意識;要加強現場監管,嚴格處理違規事件。廠家作為第二責任人,應承擔自己提供的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衛生安全責任。監管部門應加大檢查力度,對欺瞞消費者的違規業戶要加大監管、打擊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