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龔夏梅:《消除勞動領域性別差距 促進男女平等就業》
2010-01-24 13:58: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政協常委、省婦聯常務副主席龔夏梅進行大會發言。東北網記者孫曉銳 攝

  消除勞動領域性別差距促進男女平等就業

  省政協常委、省婦聯常務副主席龔夏梅

  我國是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國際勞工組織《反對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締約國,這表明政府對消除一切形式的對婦女的歧視負有義務和責任。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尚缺乏『反歧視』、『非歧視』、『平等』的歷史和傳統,特別是在面臨巨大人口和就業壓力的情況下尤其如此。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就業問題凸顯,如:我省高校女大學生就業率不僅低於總體就業率,而且同比下降近20個百分點。事實上,消除勞動領域性別差距與歧視不僅僅對女性有利,它對於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一、我省勞動領域性別差距普遍存在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婦女尋求自由、獨立和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在中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背景下,以正規就業為特征的城鎮單位就業對於廣大勞動者仍然是一種較為稀缺的經濟資源,其提供給從業人員的工作條件——就業穩定性、就業保障、勞動收入的公正性也更符合國際社會體面工作的要求。

  1995年以來,我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女性比例不斷下降,從1995年38.4%下降到2007年34.39%,居全國倒數第一,2008年有所上昇為35.26%。2008年全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總數比2003年減少了242.7萬人,其中女性從業人員減少111萬人,佔減員總數的45.74%,比例遠遠高於女性從業率。

  城鎮女性失業率高於男性。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我省城鎮失業者女性為50.82%。近五年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女性比例最高年份是2003年為38.8%,而同一年份城鎮登記失業者中女性為50.86%,不僅高於男性,而且遠遠高於女性就業率。2008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女性比例為35.26%,同期登記失業者女性為40.81%,盡管低於男性,仍高於女性就業率,說明女性在不成比例地承擔著失業的風險。

  女性工資收入低於男性。從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看,我省城鎮單位職工平均收入女性普遍低於男性,是男性收入的71.4%。女性平均收入低於男性比較大的幾個行業是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和農林牧漁業。女性平均收入僅是男性的67.63%。在受教育程度要求較高的衛生、教育、文化、科研、金融以及公共管理等行業男性收入差距較小,但女性平均收入也只有男性的88.37%。

  女性社會保障水平低於男性。從黑龍江婦女發展規劃監測指標看,參加兩大基礎社會保險(基本養老、醫療)的女性比例遠遠低於男性。2008年參加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的職工中女性比例分別為32.36%和35.27%。盡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女性人數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22.8萬人,但所佔比例卻下降了3.74個百分點;參加醫療保險的女性人數2008年比2000年大幅度增加了239.5萬人,但所佔比例卻下降了0.81個百分點。結論是女性社會保障水平不僅低於男性,而且與男性差距越來越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女性在就業率、收入及社會保障這三個關鍵領域的情況不容樂觀,這三方面關系到婦女被勞動力市場接納和獲得就業這一基本經濟資源的程度以及婦女的職業地位、工作能力和價值被社會認可的程度。就業率反映了勞動力市場就業性別歧視並直接影響婦女的生存發展和經濟獨立;收入水平直接受到職業地位等級、職業的價值評價以及單位所有制性質和就業方式類型的影響,因此被視為兩性經濟平等最核心的部分;基本社會保險是女性就業者年老、疾病和失業時的主要經濟來源,對保障婦女的經濟安全,縮小兩性貧富差距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必須予以關注。

  二、消除勞動領域性別差距促進男女平等就業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一)消除勞動領域性別差距將有效地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通過的宣言強調:『沒有女性的充分參與,社會和經濟就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男女平等及公平必須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這一切都標志著性別平等成為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其本身也成為發展的一個目標,促進性別平等成為包括男女兩性在內的全人類擺脫貧困、提高生活水平這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性別平等將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男女兩性的不平等發展在降低女性經濟能力的同時,還影響到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如性別平等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而性別不平等會降低農業和企業的生產力。同時,消除性別差距能夠增加國民收入。

  (二)勞動領域性別差距會降低社會生產力。女性參與社會越少,增加人力和人纔資本含量的機會就越少,這不但影響女性自身素質的提高,而且影響新生勞動力的素質,影響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利於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整體提高。

  (三)勞動領域性別歧視違反了公平正義,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性別差距與就業歧視擴大了社會分層和社會分化,造成勞動力市場上各競爭主體的起點差異,由此引發人們的不平等感,使社會矛盾增加,成為當前我國建立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大障礙。消除勞動領域的歧視是社會正義的核心,歧視背離並直接損害了公平、公正的社會法則,不恰當地膨脹了一部分社會成員的機會資源,同時又剝奪了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尤其是困難群體成員的機會資源,限制或阻礙了她們的發展,使她們持續處於一種弱勢的狀態,最終影響社會穩定和健康運行。

  (四)勞動領域性別差距與歧視影響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健康運行。由於就業歧視的存在,使一些本來不適合某些工作崗位的人佔據了這些崗位,人為抬高了勞動力的就業門檻,破壞了勞動力市場自由競爭的效率原則,影響整個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性別歧視,不但使她們的纔能和價值無法在勞動力市場上充分發揮,並且制約生產要素的重組和優化組合,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三、采取多種措施,禁止和消除勞動領域的性別差距與歧視

  (一)進一步明確政府在消除勞動領域性別差距與歧視方面的責任。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對於反就業歧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從戰略高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促進性別平等就業。其次,應當做到在制度安排、政策制定層面上進行合理的設計,以杜絕和防止制度和政策層面上的歧視現象。第三,政府的反就業歧視政策對就業歧視的管制效果是明顯的,在市場本身無法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的情況下,政府直接乾預無疑是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第四,反歧視首先應當從政府機關入手,杜絕各種各樣的公務員招錄歧視。

  (二)加強勞動監察制度建設,為受害者提供行政救濟。《黑龍江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已頒布施行。各級政府應加強投入,為勞動監察機構配備相應的人員和物質條件,保證勞動監察機構有效地履行勞動監察職責,為就業歧視的受害者提供有力的行政救濟。建立專業化的執行機構來處理歧視和促進平等,一方面向社會宣揚公平就業政策、另一方面可以代表勞動者爭取權益,一旦與用人單位調解不成或勸誡失敗,可以代表勞動者向法院提出訴訟。

  (三)調整勞動關系、加強工會、婦聯等集體談判的能力。應確立工會在反就業歧視中的職責,賦予工會對被歧視者進行法律援助、並主動監督糾正用人單位的用人歧視行為的權利,包括:幫助農民轉移勞動力等社會弱勢群體的職工組建工會,增強工會女職工委員會集體談判能力,增強協調能力,促進公民社會的形成。

  (四)把消除歧視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加強用人單位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承擔,鼓勵用人單位擔負起消除就業歧視、為就業者創造友好的工作環境的責任,制定本單位的規章制度,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建立文明進步的企業文化,尊重和保障就業者的平等就業權利,真正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五)喚醒和提高公民權利意識。應持續不斷地對公民進行公民權利和反歧視的教育和培養。要利用媒體的影響力,曝光歧視,宣傳平等。允許各方面對歧視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對話,使整個社會了解歧視的不同形式,歧視的社會危害性,使公民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