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0日訊 2008年6月20日,哈爾濱市首家社區托老所在道裡區建國社區正式投入運營。據了解,這個托老所是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的一家醫療康復機構,共有30張床位,收治對象多為轄區內貧困或享受低保的老年人,是哈爾濱市全新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然而,時隔不到兩年時間,這個具有一定福利性質的托老所卻因資金不足等諸多原因,目前陷入了生存困境,嚴重的設施老化和條件不足,使得養老人數越來越少。
僅8名老人的托老所
昨天,記者來到了位於道裡區鋼鐵街副50號的建國社區衛生醫療康復托老所,在這個佔地近400平方米的托老所裡,分別設置日間照料、托老居住、臨終關懷以及醫療、康復、娛樂等公共區域,可幾個區域卻見不到多少老人,屋子裡顯得冷冷清清。
據這裡的齊醫生介紹,托老所成立之初,有30張床位,主要接納行動不便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收費400至600元之間,吸引了不少老人。可隨著物價上漲和缺少資金注入,托老所有些入不敷出,隨即出現了供暖不足、牆壁長毛、陰冷潮濕、設施老化、服務人員短缺等問題,由於條件退化,老人們紛紛離開了這裡,現在僅有8名老人,年齡大多在70歲以上。白天老人們多數都不願在陰冷的屋子裡呆著,大家只能在外面曬曬太陽、聊聊天,晚上早早地鑽進被窩。
托老所裡的溫情故事
87歲的張德和老人是托老所裡年齡最大的老人,因早年在剿匪戰役中雙腳、雙手被嚴重凍傷,落下終身殘疾。來到托老所之前,張老生活自理都很困難,可經過了一年時間的康復治療,現在他已經活動自如了。據張老講,這個托老所與其他養老院不同,老人可享受到托老和醫療雙重服務,住在這裡讓人感到踏實。
與張老有同感的81歲鄭東民老人告訴記者,她家就住在鋼鐵街上,春節前出門買菜摔壞了腿,家裡人沒有條件照顧她,她就花500元住到了這裡。在這裡醫生的精心照料下,現在她的病全好了,可她卻堅持留在這裡,因為和這些老年人生活在一起,還有專業的陪聊家政人員在身邊,她感覺不再孤獨了。74歲的孤寡老人王淑員是經人介紹從平房區來到這裡的,1年時間,他的高血壓和心髒病都治好了,加上早、中、晚餐都是由高級營養師安排營養配餐,他決定以後就紮根到這裡了。
『社區托老』需社會關愛
『對一個瀕臨死亡的老人來說,心理慰藉比藥物治療更重要。』據道裡區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劉院長講,托老所建立之初專門設置了臨終關懷區,這項服務填補了哈爾濱市公立醫院『臨終關懷』項目的空白,主要接收身患絕癥晚期以及瀕臨死亡的老人,托老所會用熱情細心的照料和精神慰藉提高病人人生末期的生命質量,可由於低廉的收費和高額的支出不成正比,這項服務也將在近期取消。
據道裡區衛生局局長孫蕊講,該區成立社區托老所的目的是用低廉的價格為轄區老人提供醫療、康復等服務,是一種全新的『社區養老』模式。可是,低廉的收費卻使托老所難以生存,條件不能及時改善,設備不能及時更新,這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失去了一些老年人。在此,呼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都能投入到社會養老的事業中來,讓老人們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幸福安詳地度過晚年。
新聞鏈接
揚州:今年廣陵區將建成區、街、社區三級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明年實現市區全覆蓋。今年全市所有社區都有加大民間組織的培育力度,擴大覆蓋面,每個社區成立的民間組織數不少於5個。
武漢:全市正在打造『十分鍾養老圈』,到2015年全市將建300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托老所),總床位數將達10000張,逐步探索解決目前超過100萬的老齡人養老問題。
大連:從今年開始,用3年時間,按照每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至少輻射2000名老年人的標准,在大連市城鄉社區建設255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並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向全市社區推進,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何謂社區養老?
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