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七臺河市桃山區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於鳳
——她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可身後卻是一串普通社區工作者堅實的足跡;她沒有顯赫的地位,但在居民眼裡卻是一位難得的好乾部。在七臺河市花園社區,孤寡老人稱她為好女兒,失學兒童叫她好媽媽,居民群眾親切地喊她於書記,年輕的下崗工人稱她為於大姐,她就是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於鳳,一位15年來在平凡崗位上書寫著非凡業績的普通婦女。怕苦怕累就乾不了『小巷總理』
『既然選擇了紮根基層,就要心中裝著居民、事事想著居民、時刻為了居民』。這是於鳳寫在『民情日記』首頁的一句話。十幾年下來,於鳳的『民情日記』已經積攢了二十幾本,上面記載著社區黨員情況、貧困戶家庭情況以及社區經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還有走訪時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等。可以說,民情日記就是她所在社區的一部創業史、發展史。
1995年冬天,剛剛當上興崗街道第十居民委主任的於風,在幾個月的入戶走訪後,遇到了工作中的第一道難關。由於十委是礦工居住地,屬於『三不管』地帶,基礎設施非常落後,有300多戶居民的自來水管道腐爛、斷裂,長期沒水吃,大冬天要到500米外去挑水。聽著居民一遍遍訴苦,看著路上一個個被水桶壓彎的身影,她坐不住了,硬著頭皮到礦裡去『上訪』,從礦上到家往返八裡路,她頂著『大煙炮』連跑了一周,鞋開膠了,腳凍壞了,終於感動了礦領導,同意重新鋪設管線。她又挨家動員居民出錢出力,連續奮戰了一個多月,徹底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吃水難題。
1997年春,針對社區垃圾多年運不出、堆積成山的問題,她向街道遞交了《請命書》,在全市率先提出民辦環衛的想法,並在十委先搞試點,領著幾個人僱了兩臺四輪車,起早貪黑的清垃圾,累得回家吃飯都拿不住筷子。苦乾三個月後,垃圾終於見了亮,她又趁熱打鐵召開了『打造新環境、建設新家園』聽證會,讓居民出主意想辦法,居民們熱情高漲,你一言我一語的提出了80多條建議,並自覺拆除了自家違章建築、修整巷道、栽花種草,使社區居住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00年,她調到花園社區後,為盡快改變沒有辦公場所這一問題,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四處奔走化緣,先後籌集到各類物資、資金70餘萬元,建起了200平方米、全市一流的辦公用房和400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內設文體活動室、服務大廳、電子超市、心理諮詢室、警務室等各類服務室,配齊配全了電視、電腦、打印機、觸摸屏、電子大屏幕和投影儀等現代化辦公設備,使社區辦公環境和為民服務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把居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纔能做居民的貼心人
『我們為居民提供的幫助和做的每一件事,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於居民來說,卻是關系家庭生活的大事,必須付出全部精力!』這是於鳳對為人民服務內涵的理解。
居民呂東昇從小患有小兒麻痺,妻子有精神病,兒子在上學,家裡生活十分困難。於鳳每周都要到他家幫助洗衣服、打掃衛生。看他家吃飯接不上頓,就把自家的大米、白面送去,並在街道為他第一個辦理了低保。2005年,呂東昇的孩子輟學給一家個體養車戶打工,因車油箱著火把孩子燒成重傷,車主把孩子送到醫院後就沒了人影。由於燒傷太嚴重,孩子沒到三天就過世了。於鳳一邊安慰呂東昇,一邊四處尋找車主,整整跑了一個月,終於幫助呂東昇討回了孩子的住院費、安葬費和賠償款10餘萬元。
居民李佳成因交通肇事判刑6年,妻子領著孩子帶著患有精神病的婆婆苦苦等了他6年。刑滿釋放後,因沒有生活出路,他有點自暴自棄。為了幫助他擺脫生活的陰霾,於鳳一邊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一邊考察就業門路。當了解到擦鞋行業本錢小、又不需要特殊技能後,立即聯系了一家擦鞋店讓李佳成免費學習,並拿出500元錢買來擦鞋用具,協調市場管理處提供了免費攤位,解決了他的就業問題。現在李佳成的小攤每個月能掙上1000多元,他還主動申請成為了社區志願者。
社區下崗職工周麗艷的丈夫因傷害罪被判刑13年,刑滿釋放後,又患上了腦血栓、肝硬化,家裡還有兩個孩子上學,全靠周麗艷一個人打工維持。過度勞累使她患上腰間盤突出、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多種疾病,需要立即手術。可周麗艷家所有積蓄加起來都不到200元,於鳳毫不猶豫從家裡拿出3000元錢交了住院押金,並協調有關部門幫周麗艷渡過了難關。
居民楊淑芳與蔡昌春兩位老人再婚後一起生活了20多年,共同出資買了一所房子。三年前,蔡大爺把社區乾部、左鄰右捨找到家中,立了一份把房子留給老伴楊淑芳的遺囑。可蔡大爺剛剛過世,他的5個兒女就把繼母趕出了家門。面對老人無助的眼神,於鳳不怕威脅,帶著老人到法院起訴,同幾位見證人出庭為老人作證打贏了官司。感動的老人流淚的說:『要是沒有你,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你就是我的親閨女!』省臺《法制在線》、央視《道德與法》欄目對此做了報道。
多年來的實踐,於鳳感到少數人的幫助對於眾多的貧困居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只有建立社區救助體系,纔能讓更多的貧困居民享受到社會的關愛。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花園社區在全市成立了首家社區慈善超市和黨員扶弱濟貧捐贈接受站,給每個特貧家庭辦了一張滿載社區濃情厚意的『愛心卡』,定期開展救助活動。2004年開辦以來,已救助貧困居民367戶,服務群眾3000多人次。同時,協調社區內2個衛生服務中心常年免費為社區276個低保戶和9位孤寡老人看病,70歲以上老人免費上門就診。
只有捨得小家纔能顧上大家
『作為社區的負責人,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去想已經做了哪些事,而要想還有哪些事沒有做,或者還有哪些事沒有做好、做實、做細。』這是於鳳在2007年全市社區建設座談會上說的一段話。她不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工作15年,她從來沒有休過禮拜天,沒有回老家陪父母過個年,就連母親腦出血手術住院都沒時間照顧。
2001年,丈夫開個食品加工廠,讓她別在社區乾了,加工廠的僱工工資比社區工資高好幾倍。可她堅持說:『你就是給我再多,我也不乾,社區的工作我捨不得!』由於家務和加工廠雙重壓力,她愛人去年患上了罕見的格林巴利綜合癥,手腳不好使,大部分肌肉萎縮,花光了積蓄,變賣了家產,也沒治好愛人的病。後來又因血栓脫落導致大面積腦梗,造成右側偏癱,至今都不能說話。前段時間,又得了繼發性癲癇,有一次發病身邊沒人,摔在一堆建築垃圾上,渾身磕得沒有好地方。她哭著跟愛人說『我不乾社區工作了,天天在家照顧你吧。』可她愛人使勁的搖頭和擺手,雖然說不出話來,但他知道於鳳的心思,她離不開社區,割捨不下這個大家庭。
長期以來,於鳳一邊忙於社區工作,一邊照顧愛人,就像一臺不停運轉的機器。有一天,在處理完4號樓下水堵塞問題後,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剛走到家門口就暈倒了。鄰居們發現後,及時把她送到醫院,還送來了雞蛋、膏藥和藥酒等等。面對此情此景,她再一次感受到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的欣慰與驕傲,為自己多年的付出感到無怨無悔,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紮根社區、服務群眾的信念。
在她的帶領下,花園社區先後迎接國家、省和市檢查100多次,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敬老模范社區、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社區文化先進大院、全國學習型家庭示范社區等37項榮譽。本人被授予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全國社區文化建設先進個人、全省十大社區工作者標兵、七臺河市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