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年終歲尾,又是一年還款時。很多農民收了糧,賣了錢,第一件事是趕緊把貸款還上!記者從哈爾濱信用合作社了解到,農民對信貸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貸款不僅用於購買化肥、種子,而且用貸款消費及壯大『生意』。
農民貸款消費很普遍
日前,賓縣農民孫林濤與潘國林來到信用社還清10萬元貸款。他們告訴記者,以前農民貸款主要是購買種子、化肥、農藥,但現在農業發展越來越快,看出這裡面『門道』的農民對貸款的『胃口』也增大。2009年,孫林濤與潘國林將養殖業瞄准『綠色食品』的方向,但是綠色養殖對於軟硬件要求較高,基礎設施的投入是橫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關。在自籌一部分資金的情況下,他們向信用社申請10萬元貸款支持。當時,新立信用社以公職人員擔保的方式向孫林濤提供貸款8萬元,並將貸款期限延長至15個月。當年5月,孫林濤建起了3棟共200平方米豬捨,養殖肉食豬和種豬十餘種,並從縣畜牧局請來了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當年便盈利3萬多元。
采訪中,一些農民表示,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效益,就要貸款做『大項目』。哈爾濱市信用合作社信貸部相關人士介紹,現在的農民貸款除一小部分用於維持簡單再生產外,大部分已經用在特色種養等農產品的綜合開發、農產品的加工營銷上。信用社重點支持一批發展前景看好、競爭能力強、發展潛力大、信用程度較高,具有『龍頭』帶動的涉農中小企業、各類專業合作社及個體商戶,最高貸款額提高到20萬元以上。
農民貸款『胃口』大了
幾年來,隨著『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農機下鄉』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推廣實施,農民消費觀念逐漸改變,各類農村消費貸款滿足了有消費願望、卻自有資金不足或臨時周轉困難的農民對資金的需求。農民貸款消費在農村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今年秋天,松北區萬寶鎮居民牛國富把一臺15萬元的玉米收割機開回了家。牛國富說,國家農機補貼30%,農機貸款8萬元,自己只需掏4萬元就能買下來。牛國富算了一筆賬,從秋收開始,一畝玉米的機械收割費用在1000多元,如在周邊地區作業,秋季保守收入可達到4萬元,用不了2年就能收回成本。『貸款可解決了大問題。』
今年哈爾濱市信用合作社共發放農機具貸款1.7億元。在消費拉動工程上,重點支持農機、家電、汽車『三下鄉』,為農民提供配套資金。同時,支持農民婚嫁、子女求學等消費。據了解,為幫助困難家庭解決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哈爾濱市農村信用社還開辦了農民子女昇學貸款,合理確定貸款金額和期限,實行利率優惠,為農民子女昇學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
農民『借錢』底氣足了
2010年,哈爾濱市信用合作社累計投放農業貸款145億元,其中種植業貸款123億元,佔農貸投放總量的85%,重點解決農戶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資金需要。
呼蘭區楊林鄉吉祥村村支書譚中興說,村中起碼六成農民都有貸款。據信用社業內人士介紹,過去農民普遍存在的『借得起還不上』心理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借錢』種地、養殖的底氣越來越足。主要原因是農村稅費改革後,種糧能夠享受到補貼,加之農產品價格日趨上漲等因素,農民種地能掙到錢。
截至10月末,哈爾濱市信用合作社各項貸款餘額145億元,其中涉農貸款餘額已達130億元,佔貸款總額的90%以上,近三年來,農業貸款年均增幅超過35%,目前哈爾濱市90%以上的農戶都得到過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支持,戶均貸款額達2.1萬元,農業有效資金需求基本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