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日訊 面對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產業的艱難處境,國家、行業協會以及專家學者一直在尋找解決辦法。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認為,如果黑龍江從提高產量、整合產業鏈、建立非轉基因保護區等全方位出手,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一定有出路。
提高單產促進農民增收
黑龍江省農院總農藝師劉忠堂介紹,讓黑龍江省農民增收關鍵就要提高單產。『現在黑龍江省大豆畝產平均130公斤,美國、巴西平均是在180—190公斤。黑龍江省提高單產的潛力很大。
提高單產的主要途徑:一是要改變經營方式,實現規模化種植,二是選育一些綜合性、穩產的大豆品種。劉忠堂認為,和國外最主要的差距是在栽培技術上。黑龍江省農場耕作標准化程度較高,基本實現規范化種植。隨著配套技術完善,畝產達到200公斤以上能做到。隨著黑龍江省各地大農機普及力度加大,在耕地開發潛能巨大。同時現代農業裝備和現代管理模式還需進一步深化。劉忠堂說,大豆是密植作物,需靠群體大面積、整體水平提昇來提高畝產。通俗說,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是增加畝產的必有之路。隨著現代農機的普及,農民不但要會用,還要用好。
東北農業大學劉元英教授去年在美國大豆種植帶考察半年,跟蹤大豆從種到收的全程。最令劉教授震撼的是,美國當地給農戶的宣解口號是:『種植大豆,種植美國的未來』,在樹立大豆的高度同時,在對農民的培訓特別到位。施肥、灌溉、管理、收割……,每個細節都有針對性方案,這也體現了當地對大豆的重視程度。劉元英說,管理模式到位,國內產量一樣和美國比肩。今年克山縣坤豐專業合作社有1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他們分品種種植,針對品種去施肥、灌溉、管理,產品的含油量並不比進口大豆差。劉元英教授認為,黑龍江省具有大農機耕作條件,讓農民不走樣地掌握,讓大豆產量再提高15%完全可以實現。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全省農機總動力2785.3萬千瓦,擁有農用拖拉機113.9萬臺,農用運輸車19.1萬輛;全省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2%,是全國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尤其是擁有全國最大的國營農場群,農場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表示,黑龍江省應整合資源,形成特色、專用大豆優勢產業帶,降低因混種混收造成的成本損失,同時要在有條件地區,積極推廣大面積『大豆-小麥』『大豆-玉米』輪作,既可以提高單產又可以提高品質。
整合企業做大龍頭
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說,油脂加工行業是大豆從原料轉化到產品的載體,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油脂企業運轉既能夠解決豆農賣豆變現,也可緩解國儲輪換壓力。
王小語說,在政府引導、支持下,依托股份制模式,通過建立統一品牌及鋪設國內銷售網絡,降低運營成本,完善國內大豆加工業整體布局,使我國大豆產業良性運轉。
朱秀清說,對現有大豆加工企業,通過產業聯盟形式,實現集團化整合,通過新興技術的輸入和支橕,提高大豆蛋白和『非轉基因』高端食用油的生產和檔次,打造新的品牌,搶佔高端市場。通過技術提檔昇級,重點扶植有代表性的加工企業,最終目標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培養自己的消費群體,拓展自己的市場空間。
建立非轉基因保護區
九三油脂總經理田仁禮說,黑龍江省大豆是世界非轉基因大豆寶貴財富,黑龍江應該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限制轉基因大豆及制品進入黑龍江,建立一個防范進口大豆衝擊龍江的『防火牆』。
目前,國內大豆產業一直面臨進口大豆的低價衝擊。朱秀清說,既然開放市場,就應直面挑戰,通過自身能力的修煉,培養適合我國國情的豆類產業。我們要充分體現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打造非轉基因大豆賣點。
首先,劃分新品類,打造新品牌。把非基因食品作為一個新品類,打造非轉基因賣點。將『大豆油』、『調和油』、『豆奶』、『豆乾』等產品均冠以『非轉基因』字樣,從而突出新品類,與轉基因產品鮮明地區別開來。推出新品牌代表新品類,這些新品牌不再推出任何使用轉基因原料的產品,它在消費者心中就意味著是純粹的非轉基因專家,消費者購買不再需要顧慮食品安全。構建高、中、低檔品牌群,不斷提高非轉基因豆制品的市場地位。 圍繞這一定位進行戰略化布局,努力奪取非轉基因大豆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