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朱秀清:『抱團』應對國際市場衝擊 重振大豆產業
2010-12-02 13:40:04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梁鐫文 李紅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作客東北訪談。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作客東北網 。東北網記者王蕊攝

  東北網12月2日訊(記者王蕊 梁鐫文 李紅陽)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國,而我省是大豆的主產區。大豆產業一直是黑龍江省的優勢產業,因面積最大、總產最多、品質優良而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國際市場形勢的變化,我省的大豆產業備受衝擊,大豆產業鏈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日前作客東北網,解析我省大豆加工行業發展形勢。

  黑龍江大豆產業優勢明顯

  據朱秀清介紹,我省在大豆種植和加工方面都存在優勢。我省一直是全國大豆產量最多的省份,佔全國大豆產量的1/3以上,2009年國家大豆總產量1450萬噸,我省的產量在650萬噸左右,生產水平佔本國消費量的1/3;在科研力量配備方面,我省也凸顯優勢,全國專業性研究大豆的科研人員達到150多人,我省的科研人員比例佔50%,從事大豆科研的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達到15家左右;另外,我省有1180家大豆加工企業,大豆消耗在80%以上用於制油,10%左右的用於加工蛋白,在我省的工業產值裡也佔據一定份額,2009年拉動工業產值1.9%。在種植和加工環節中,加工企業對種植農業的調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油脂加工企業開工率不足20%

  由於我國對大豆存在剛性需求,而市場份額較少導致我省受到國際市場的嚴重衝擊。朱秀清介紹,僅2009年我國進口大豆總量達4225萬噸,我省的大豆加工企業所用的原料都是我省地產的,在其他省份的加工企業中應用的進口大豆原料佔2/3的比重,我省份額的減少使我國漸漸失去了大豆定價權。從去年開始,進口大豆期貨價格下跌,而我省地產大豆價格偏高,造成我省的生產企業和沿海生產企業存在成本差異。油脂是加工企業的主要產品,而在我國的市場中,沒有區分出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價格差異,成本相對提高,我省的企業大都處於停產狀態。據統計,2009年初至今年上半年,我省企業開工率不足20%。

  大豆是民族產業,不能丟掉

  全社會都應關注大豆產業的發展。它不僅關乎工業產值,還關系到加工企業的生存,同時還會對產業平衡和國家安全產生影響。

  朱秀清表示,黑龍江所處的積溫帶適合種植大豆,1000萬農民依賴大豆。如果丟失了大豆產業,產業鏈就會斷鏈。大豆發源於中國,種植、加工歷史悠久。在我國來講,大豆是民族產業,是不能丟的產業,一旦丟掉,種植結構的調整問題是很嚴重的。如果以後我國失去自產大豆,都選擇進口,那時的國際市場的價格更加難以控制。

  『抱團』應對國際市場衝擊

  朱秀清認為,目前,各級政府部門,科研人員,大豆加工企業,應攜手『抱團』,應對國際市場衝擊,從而切實扛起大豆產業這面大旗。農民、企業本身的力量是薄弱的,國家可在補貼方面出臺彈性保護政策,有效地調節市場,讓地產大豆能與國際市場接軌,快速應對國際風雲的變化,保證企業能夠獲利;科技創新方面,國家和省裡應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讓科技做好企業的支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應對國外技術的壁壘和衝擊。

  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種植,提高大豆產量

  重振大豆產業,黑龍江作為主產區,應擔起責任。朱秀清表示,我省1000多家的加工企業,要逐步實現集團化經營,共同提高地產大豆的品質和品牌效應,從而提高企業效益,保證農戶收入;建立強化大豆的原料、生產及產品標准,便於分檔、分等區分產品,優質優價,更好的發揮我們地產大豆的優勢和昇值空間;在種植方面,可以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種植,提高產量和大豆品質,並根據不同的產品用途應用不同的大豆,保證品質的統一,實現加工和生產的標准化。

責任編輯:侯巍